《青春有你》:“选秀”旧瓶里装上新酒了吗?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19-02-01 16:45:55

  文/李理

  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指出要坚决遏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去年走热的几档选秀节目一时间被推至风口浪尖,“天下无秀”一说甚嚣尘上。

  然而,新年伊始,饱受争议的选秀节目又重回大众视野。优酷的《以团之名》、爱奇艺的《偶像练习生》更名《青春有你》先后开播,腾讯视频的《创造101》也正式更名《创造营2019》发布官宣。在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驱使下,同期竞争的两档节目依然形成了较强的话题度。尤其是话题热度继续延续前作不减的《青春有你》,虽从播出状况来看稳中有进,但包括更名在内的形态“变革”更多还是一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文字游戏,节目并未从实质上改变“偶像养成”的属性。

  从《青春有你》的既有播出来看,节目确实做出了相当比重的调整,这是有别于第一季节目的差异化编排设计。主题方面,弱化“偶像养成”“选秀”概念。更名《青春有你》,不再强化“偶像”和“练习生”的话语,甚至原本的英文名Idol Producer在某些背景logo上也进行了打码处理。此前的“全民制作人”身份也被替换为“青春制作人”, “训练生”也取代“练习生”的称谓。此外,细看之下也能发现节目中极少提及“偶像”一语,谨慎地使用“歌手”“男团”等进行表述;立意方面,节目有意识地试图重新诠释男性审美。本季节目聚焦“青春”这一概念。区别于《偶像练习生》第一期选手们普遍关注个人造型打扮等“爱美”倾向,《青春有你》摒弃对选手外形的讨论,而是加入“艺术指导团”的“专业指导”,对选手的综合实力进行点评。服化道方面,较之《偶像练习生》当中出现的各种出挑发色、夸张造型,今年选手造型普遍较为低调。另有一个细节,导师张艺兴和李荣浩的耳钉也全程进行了打码处理,避免引发争议;形态方面,节目融入了更多正能量元素、有意识地强化正面引导。导师选角上不再过度沿用流量艺人,更多侧重艺人的个人能力与品德素养。同时,节目请来国家级的“艺术指导团”,借由他们的点评对节目和选手进行艺术性的专业水平点评。更进一步地,也能看到节目有意识地弱化“一夜成名”概念,突出奋斗历程。 “越努力,越优秀”的节目slogan意在将镜头对准训练生的日常和其个人奋斗历程,张显展示新时代新青年的立意,强调“文艺工作者”是需要不断努力的付出才会有回报。除此之外,节目加入的公益元素也是一个新的亮点,在片尾插入选手拍摄的公益短片,呼吁大家参与“百万森林公益活动”保护环境守护地球。

  诚然,积极有益的调整确实在整体面貌上影响着《青春有你》的表达定调,但做出诸多改变的这档节目,是否在实质上完成了形态升级呢?从既有的节目内容来看,还有一定距离;甚至有不少元素的运用,存在明显的“浮于表面”痕迹。

  一方面,“唯颜值论”实质未改,价值导向仍存在偏差。节目录制前,粉丝对全体训练生进行初判断投票,投票的结果直接决定第一期位置分配。排名靠前的选手享有入座第一候场区舞台位置的权利,而60名往后的选手却被安排置第二等候区的玻璃房“大棚”。而事实上,粉丝投票仅基于提前放出的一张精修照片,在未看过训练生舞台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实力判断实质上未能摆脱“颜值排名”的状况。

  另一方面,训练生专业素养良莠不齐,“艺术指导团”未能有机融入节目形态。《青春有你》由217家经纪公司输送了4276名面试训练生,经过甄选、淘汰率高达98%,最后选出了参赛的100位选手。但从既有播出来看,就出现了多位不会跳舞、唱歌跑调的业余选手、只想当说唱歌手却无作品的选手、练习时长仅十天半个月的选手等。还有部分未经过专业训练的网红,依托于粉丝关注跻身进入队伍中,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训练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专业品相,也不具备当歌手需要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基础,聚焦“奋斗”的训练过程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而为节目立意保驾护航的“艺术指导团”,老艺术家的加盟固然对年轻人的训练培养大有裨益。然而实际上,除了在片头用了“艺术指导团”的正能量VCR装点门面外,只是在节目中偶尔穿插剪辑加入了指导团的场外点评。这种场内场外区别对待的设置,使“艺术指导团”与场内“制作人”和选手全程零交流,并不能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和价值。

  除此之外,节目投票方式的设计依然存在“漏洞”,可能导致粉丝“砸钱”投票,甚至引发负面社会影响。《青春有你》的投票方式,大体上沿用了上一季的惯例。一是日常账号投票,采取会员投票数多于普通用户的“VIP多投一票”模式,例如《偶像练习生》播出期间,粉丝为能给“爱豆”多投几票,大批量购买会员;二是批量购买定制会员卡,以获得最多30次投票机会;三是批量购买冠名商品获得投票券。虽然本季节目尚未完全公布每个阶段的投票细则,但这种票选机制始终存在一定风险,《青春有你》试图打造的“青春”“努力”等“新时代新青年”的定位,应当从训练生本身出发,对其艺能艺德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全然依靠“以票定胜负”。

  通过对《青春有你》的个案探讨,我们依然可以发现目前存在于选秀节目里的若干隐患。对选秀节目的关注,体现着综艺节目对青年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不能仅仅是追随政策条款“照本宣科”式的表面化调整,理应吃透需求、重塑审美。这样看来,《青春有你》还需要在后续节目播出中做出更大的调整,真正确立起一档节目的“有意思”和“有意义”。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