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民歌大会》揭秘歌曲《鸿雁》的前世今生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16-10-06 15:21:14

  目前,由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综艺频道联手打造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民歌大会》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2组民歌传承人用演唱的方式带广大观众走进了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世界。随着节目的热播,《康定情歌》、《赶集》、《乌苏里船歌》、《鸿雁》这些大家曾经非常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畔响起,一时间在观众中掀起一股民歌热潮。

  作为一档肩负着文化传承责任的节目,《中国民歌大会》的创作初衷不仅是为了大家听民歌、赏民歌,更为了让大家懂民歌。因此,节目中除了有民歌传承人为大家演唱经典民歌曲目,由央视综艺频道当家主持人组成的采风团队还将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为大家挖掘民歌的根源及背后的故事。节目现场,由田青、李松、王黎光、李谷一等人组成的嘉宾点评团还会为大家科普民俗文化知识,让观众全方位的了解民歌的“前世”和“今生”。

  据《中国民歌大会》节目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选曲过程中,观众熟悉度、接受度较高的歌曲一直是他们的首选。作为一首传唱度极高的蒙古族民歌,《鸿雁》也在一开始就被《中国民歌大会》节目组列为了必选曲目之一。“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用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生动质朴的歌词将内蒙草原独有辽阔为大家勾勒了出来。结尾处歌词“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更是将前面的百转千回、惆怅忧伤化为此刻手中的一杯烈酒,何其悲壮、豪迈,让听者无法不为之动容。

  鸿嘎鲁,这一听起来有些许陌生的蒙语词便是歌曲《鸿雁》的前身。为了帮助广大观众了解《鸿雁》的“前世”,央视综艺频道主持人尼格买提特地来到了位于内蒙古的乌特拉中旗——《鸿雁》的诞生地。蒙语“鸿嘎鲁”翻译成汉语译为“白天鹅”。在当地,关于鸿嘎鲁的传说有很多,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鸿嘎鲁》原本是乌拉特敬酒歌曲,距今有360年的历史,一般是在出征前夜,小伙子唱给父母、情人的歌曲;另一种则是说《鸿嘎鲁》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鸿嘎鲁和她心爱的小伙子前后牺牲在了保卫家国的战场上。

  众多周知,许多现代人口口相传的歌曲中都有民歌的元素,或是由民歌改编而来。为了加深少数民族民歌和广大观众之间的联系,将节目打造成沟通民歌文化和观众内心的桥梁,节目组特意选择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和它们原本出自的山歌小调在同一舞台上呈现。两首歌曲“同台竞技”,民歌的历史和渊源也通过这种方式更加深入观众内心。以歌曲《鸿雁》为例,节目组就特别安排由来自内蒙的原生态民歌歌手在舞台上同时演唱《鸿嘎鲁》和《鸿雁》两首歌曲,让观众在对比中感受民歌的变迁,领略民歌之美。

  此次,来到《中国民歌大会》的舞台上演唱《鸿嘎鲁》和《鸿雁》的是来自内蒙的奈热乐队。节目中,他们用古老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乐器声线为观众完美诠释了《鸿雁》的“前世”和“今生”。据了解,最开始这只原生态乐队只有主唱恩和、恩和的发小(马头琴手)和另外一个好朋友三人组成。乐队在从最初的三人发展到后来的八人团队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最困难时,他们一个月的收入仅有1000元。而正是出于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让这八个人在几经波折后还是走在了一起,正如主唱恩和说的那样:“我们有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

  细品后人们不难发现,不论是《鸿雁》还是其他蒙古族民歌,歌曲中似乎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在现场的点评环节,著名的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也对此做了解释,他提到因为那个地方天高地阔,人烟稀少,所以当地所有的歌曲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截止至目前,《中国民歌大会》已播出过半,精彩绝伦的民歌表演、朴素动人的民歌故事让这个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重任的节目在播出后便惊艳八方,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中,节目还将为大家带来哪些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