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神经质是我的常态 讨好自己爽了众人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11-09-09 09:57:59

陈奕迅

多面陈奕迅

撰文、编辑/李森 摄影/王同

似乎是为了配合今年全球巡演的主题“DUO”(外来语,“双面”之意),陈奕迅7月新开了一个微博,自封“神经研究所”所长,Logo是一枚绕着长尾的英文字母e。问他原来的账号“吹神”怎么办?他说:“一并保留咯。你是神经的,我也是神经的,你只是和我一起神经分裂。”

无论“所长”还是“吹神”,都掩盖不了陈奕迅缺乏时间观念的事实:迟到实属家常便饭,因为“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往往被无关紧要的小事绊住腿脚;接受采访,若不是助理表情扭曲地喊“卡”,他才不管后面还有多少记者正焦急地等待。他只管尽兴,而所谓尽兴,便是权限范围内的随心所欲,好比深知公众形象的重要,却又忍不住在换场时偷偷吸一口烟,并狡黠地从两扇宣传展板的缝隙中探出脑袋,嘴角满是小小的得意。摄影师请他做鬼脸,他便卖力地挤眉,结果收不住,只得大呼“暂停暂停”,然后捧着肚子哈哈笑完,长吁一口气他这一笑,满屋子人都放松了。谁不喜欢一个把自己放得很低,影子很淡、音容和蔼、心宽体胖的老好人呢?

采访从陈奕迅的一句提问开始。“你有没有想过,把一首粤语歌改用普通话来唱,是什么效果?”在得到“你才考虑这问题啊”的回答后,他面露无辜地一摊手,转身琢磨起眼前的玻璃茶几来,一边比划着桌面的方格条纹,一边偏头建议道:“我们先下盘棋吧?”不等记者反应,他又兀自感叹,“围棋好难呀,我试过几次,不懂;国际象棋也不行;还是飞行棋吧,骰到6就起飞!”

这是一次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多过言语表达的对谈。前一秒还在努力解释,后一秒却突然离席,蹲在门口扮委屈,或是跳上沙发,紧锁眉头,正襟危坐,用眼神暗示答案早已揭晓。几番折腾后,陈氏“神经质”终于酣畅淋漓地填满了空气,长枪短炮烘托出的“严阵以待”也被顺利瓦解。他怕记者忽略了他的体重,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提起“总有导演找我扮小人物,说我有草根气质,但……那和我的体形没关系啊!”

陈奕迅爱跑题,像一位把战线拉得过长的粗心将军,任由思维信马由缰,任凭注意力腾挪闪躲。面对沉浸在个人世界而喜形于色的他,有谁忍心硬生生地将其打断呢?要知道,天真漫游的价值,远超过久经沙场后的“有的放矢”。

他说“我的心很敏感”,言下之意是“我很容易失焦”,望见夕阳,“不会只想到好美,一定有声音提醒我,还有好多没注意的细节,所以我左顾右盼地找,找着找着,就忘了原本夕阳的感动”;他说“神经质”其实是“怕冷场”,“刚出道那几年,见到谁都以为是大人物,总感觉不好意思,慢慢也就养成了‘暖场急先锋’的习惯”;他说“我今年37岁,能偷懒就偷懒,干吗那么辛苦?”可私底下,他不曾放松对品质的要求,哪怕不到一分钟的和声,也必须反复锤炼;他说,“不要给我太多负担,家里已经有一个甜蜜的包袱啦(指女儿)”,毕竟,能否承载大家的寄托与回忆,真的不必较劲,“讨好自己,也就爽了众人”。

是的,讨好自己,是陈奕迅现阶段亟待完成的课题。虽说改不掉那股随意、慵懒、松散的做派,但意识到了自己的“分裂”,以此为乐,又引以为戒,不就是他嘴里的,“我欣赏在路上的状态”吗?

神经质是我的常态

记者(以下简称记):怎么想到自称“神经研究所”所长的?

陈奕迅(以下简称陈):最早是从王菲演唱会看到“神经病”这个称号的,她说自己常在“女神”和“女神经病”间切换嘛。后来网上流传我是“男神经病”,挺有意思的,我就决定今年生日的时候,用“神经研究所”给歌迷会命名;加上我的中英文名(Eason Chan)用香港话都可以念成“陈医师”,既然是医生,不如挂帅所长咯,有点探索研究的意思,也象征着冒险的心态。

记:神经质是你的常态吧?

陈:从小到大几乎都是。我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真的有一点害羞,会“神经”得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