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其钢:《山楂树之恋》电影音乐创作始末
日前热映的张艺谋年度文艺大戏《山楂树之恋》,将“那个年代”的纯美爱情演绎得唯美感人,同时也为影片中的歌曲及原声音乐带去了众多关注。《山楂树之恋》的全部音乐创作均出自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一人之手,而电影片尾曲及同名主题歌的演唱者常石磊亦将影片中的纯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据了解,此次是陈其钢与张艺谋继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第三次携手合作。笔者近日有幸与刚从法国工作归来的陈其钢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度对话,同是“那个年代”的陈其钢坦诚地与笔者分享了他与张艺谋在几次合作中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及自己对音乐的深刻领悟和独到的音乐创作理念。
问: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熟悉您。这应该是您和张艺谋导演的第一次合作吧?能否简单谈谈你们这次合作的经过?
陈:跟张导的合作从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也是因为有那次合作,才有了奥运会合作的可能。奥运会的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惊喜的合作,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很令人愉快的。我始终的原则是把事情做好,并坚持自己的追求,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得已做一些妥协。由于制作奥运会音乐的过程有些仓促,虽然我们准备了十四个月,但由于最终定稿的音乐和创意出来的太晚,留给录音和后期的时间很少, 最后的两天全体团队48小时不睡觉还是赶不完所有的工作, 结果难免粗糙,留下的遗憾是永远的。导演也经常这样说,如果我们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好了……通过那次合作加深了我对导演的了解,尤其是对彼此的艺术追求、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态度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乃至认同。
问:这次《山楂树之恋》你们又再度携手合作,那么,为什么会选择为这样一部低成本小众化的电影来作曲呢?您看重的是这个故事本身?还是碍于和张艺谋的交情?
陈:张导一开始是找我做《金陵十三钗》的电影音乐,后来把《山楂树之恋》插了进来。他找我合作《山楂树之恋》其实也很自然,因为我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一开始我对《山楂树之恋》有些犹豫,因为它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没有《金陵十三钗》那么丰富。但通过与导演交流和看剧本,发现我对剧本表述的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都很有亲切感,毕竟那是我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所以就接受了。面子的问题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我对张艺谋的了解比其他人更多,这不仅因为在一起工作,更因为我与他有很多争论,通过争论对一个人的了解,远比顺从来得深刻。我发现他喜欢争论,他不因为争论而恼怒;他不记仇,心地很善良;他既能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又能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当然也因为他是一个在艺术上极为认真的人,是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所以我愿意推掉自己已有的安排,来为他工作。
问:当您的作曲理念和张艺谋要的电影效果发生冲突时,您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
陈:其实这次在工作中与导演的争论不多。导演团队根据导演以往和别人的合作,评价我们的合作 “太顺利了”。音乐一旦出来,到位之后,导演直接就说,行了!就这样了!几乎是对我没有什么要求。周折仅在一开始。由于我没有参与影片的现场拍摄,导演在一线拍摄,我在准备案头工作时的想象与他们的实际拍摄结果出现了差距。这其实也是必然的。所以第一次给导演听小样的时候,导演觉得我想象的《山楂树之恋》有点太悲情了,他概念中的以及实际拍摄的要比我想象的阳光。所以当时为这个有了些争论。
但其实也没什么可争论的,因为片子是导演拍的,他最熟悉,所以有了第一轮的争论后,我们马上就一起去看了他拍好的一些样片。看完片子立刻就明白他说的是对的。他对自己片子的准确把握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他对音乐有很敏锐的感觉,我觉得这不是所有导演都能做到的。之后做的调整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是配器和速度上做了改变,稍微加工一下就出来了。实际上第一次给导演听的和后来被肯定的主题,是一个东西。
后来还有一个争论是关于结尾处是否用前苏联歌曲《山楂树》。我的观点是《山楂树之恋》发生的年代和所处的农村环境,不适合以苏联小调为基本音调。音乐不仅仅是好听与否,它是文化,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环境中的精神,绝对不是只要好听,只要情绪对,配什么音调都可以的。再说,山楂树的年代,这首歌也是非常不典型的,绝大多数人知道《莫斯科郊外的傍晚》,不知道《山楂树》。在整体风格的把握上,导演完全认同我的观点。但是,在影片结尾是用《山楂树》这首歌,还是用另外一首专门创作的主题歌,他与我的看法截然不同。我认为,结尾时突然出现《山楂树》的苏联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