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梁朝伟和张曼玉,王家卫要塑造《花样年华》里的时代怕是要难很多
《花样年华》故事的精神内核依然与王家卫以往影片中传递出的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一脉相承。因为故事挪到了60年代的香港,这份寂寞与无奈就多了一缕岁月久陈的熏香。在轻柔舒缓的慢三步音乐声中,电影就像一部老片子缓缓拉开了大幕,乍入眼帘的是张曼玉玲珑的腰身与千变万化的旗袍,她袅娜行走如彩翼斑斓的蝴蝶,同样的细小脆弱,从头到尾,这位心境复杂的少妇始终保持着她的美丽与从容。
影片中,张曼玉和梁朝伟的演出非常成功。他们所表现的困惑、迷茫、逃避、失落和无奈的精神状态确实让我们领会到了60年代香港的道德传统对于中年一代的束缚和桎梏。这一文化氛围也就注定了张梁二人悲凉、无奈、痛苦的结局。张曼玉的内心世界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情,但是当现实真的降临到她身上的时候,她却显得仓皇失措,六神无主,反而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了。可以说,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道德、贞操、传统重于她的生命,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爱莫能助。
[page_break]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与梁朝伟的暧昧试探
《花样年华》在服装花色和场景陈设上是不避俗丽的。例如苏丽珍的一件绿叶配蓝红紫色花的旗袍,还有旅馆长廊上的艳红窗幔,简直不能想像放在其他地方或做成另种衣服会有多么骇人的效果,不知道张叔平在使用的时候有没有一点犹豫挣扎,总之他理所当然地用了,居然显得那么醒目却稳妥;甚至摆明了是要“玩”一下,但玩得真好!
相对于梁朝伟在戏里仅有的3套西装,张曼玉的26件旗袍真可谓是满园春色。60年代女子固然不会除了旗袍没有别的选择,像《阿飞正传》的苏丽珍和咪咪,就是洋装、衫裙居家过日子,不过《花样年华》的苏丽珍是已婚的职业妇女,在船务公司担任秘书,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旗袍似乎是首选。
加上旗袍纤细合度的剪裁,令张曼玉匀称的身材显得更为玲珑有致,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特别是王家卫从她的背部运用慢动作镜头,更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美感, 每次出现都艳惊四座。像苏丽珍这样一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都被26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却不知道穿在身上的是自己赤裸裸的秘密与深情。美术指导张叔平就如此精准地设计了《花样年华》,设计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与其说是他重现了60年代,不如说是他营造了某种疑似60年代的氛围。让人物置身其间,擦肩而过也好,暧昧试探也好,又或者动情、压抑、挣扎、感伤,都令人死心塌地相信:这些果真就是60年代的人与事。
[page_break]
张曼玉在戏中强压凄凉的内敛演技精彩动人,与梁朝伟产生的化学效应使影片增色不少
对于《花样年华》中为什么要换那么多套服装,张曼玉说:“最开始我是不知情的。戏一直都拍不完,又不时停拍,有些景又是后加的,原有的衣服又不合适,于是又挑合适的布再做,就这样愈做愈多了。我起初怕像时装表演,观众会看衣服多过看戏,但后来我才明白,要不是这批衣服,观众就看不出戏中时间的流程了。因为戏取景都是在屋内,或者上下楼梯之类,很少有外景。如果我不换衣服,观众就会混淆了。”
“穿旗袍加高跟鞋,感觉很累很苦,但是到后来再回头看,原来又是那么的美。”谈起片中旗袍,张曼玉说刚开始穿旗袍很辛苦,不过时间久了,她觉得旗袍特有女人味,所以还挺享受的。正是这些旗袍帮她找到了60年代上海女人的感觉和味道。不过,在她的理解中,这些美不胜收的旗袍又代表另一层意思:“戏里的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想做个好老婆、好秘书、好邻居,所以内向又遮遮掩掩,总想穿得美一些,用外表的美去遮掩内心的事。”
“这样用戏服去局限一个角色,你以前试过吗?”
“以前试过,但这次的感受最强烈。阮玲玉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真人,而且是只穿旗袍的,所以一定要穿。但苏丽珍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其实她穿什么都可以,只不过张叔平想拍一部全旗袍的戏而已。因为旗袍这种传统服装含蓄又带有一丝挑逗的美感,在戏中能被表现得很唯美。”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