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董成“大师”三大标准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08-10-21 10:16:49

如果再过10年、20年、50年,我们再回望是否会认为,这里有个叫周杰伦的大师呢?

大师标准一
无论宣不宣传,唱片终会大卖。

已经成为华语唱片盛衰的指标

文 |南都周刊| 劲翔

  虽说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唱片市场的日渐萎缩,华语唱片也早已不复当年的红火景象。并且周杰伦自《十一月的萧邦》以来,在唱片销量上的比例随着其专辑水准滑落也有所下跌,但作为一代亚洲小天王,他依然算得上是一片萧瑟寒风中的唱片市场里仅存不多的卖座保证。
  从八年前他的第一张同名个人大碟《JAY》开始,台湾市场高达50万张的销量数字就已奠定了周杰伦这个世纪初飙红的基础,《范特西》更令他不可思议地冲上了亚洲销量过百万张的神话地位,并成为有史以来第三个卖了第一张专辑就在香港红体育馆开演唱会的艺人。此后的《八度空间》、《叶惠美》、《七里香》这几张专辑则助其稳固了大中华唱片一哥的地位,全亚洲销量基本维持在每年300万张左右。2002年至2006年的IFPI统计中他获得五连霸的佳绩。

  可以这么说,华语唱片市场这几年在先遭盗版困扰,后遭网络下载和彩铃侵蚀的情况下,周杰伦几乎就是唱片业最后的一支强心针,其后他虽然经历过《十一月的萧邦》的颓势,近两年的台湾市场也被蔡依林赶超形成“双J”对峙的局面,但《依然范特西》还是再度冲上了300万张的销量大关。

  只是在数字音乐市场尤其是ipod、MP3对唱片市场形成进一步的冲击后,唱片销量确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2006年全球唱片整体销售额下跌百分之三,而在台湾市场,2000年销量冠军《I’M OK》卖了43万张,而到了2006年冠军《依然范特西》则只能卖到22万张。同时,星光帮、独立音乐人如苏打绿、卢广仲等的崛起,也开始分掉周杰伦的部分传统市场,其上张专辑《我很忙》在台仅售出11万张,同时还因销量水分问题陷入了与蔡依林公司的口水战。今年,星光三雄的独立发片分获一片叫座又叫好,陈奕迅、曹格的国语碟又咄咄逼人,更令人怀疑国语男歌手的又一轮洗牌期是否到来。这个时候周杰伦选择推出的这张《魔杰座》,对于维系他在整个大中华国语男歌手地位,同时重树唱片业界对华语唱片市道的信心,至关重要。

  然而此时却传来《魔杰座》十一首新歌早早在网上流出的消息,这对周杰伦来说是福是祸?不可否认,这次新歌泄露客观上也令其新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关注,甚至有人会将其视作双人合唱《千里之外》、牛仔形象塑造《我很忙》后的又一宣传炒作,只是当初《依然范特西》的漏歌只是局部,这次则是全面泄露,也令其新碟发行一再推延。此番对周杰伦而言,背水一战在所难免。所幸其新碟9天预购量已破上张《我很忙》21天的预购总量4.8万张的记录,预料正式出片将刷新今年台湾销售王杨宗纬所保持7万多张的纪录。

  周杰伦应很清楚,《魔杰座》不能输,因为他和华语唱片都不能输。

[page_break]

大师标准二

天才也需要圈子的力量

圈子造就周杰伦

文|南都周刊 | 先张

  无可否认周杰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少人能能看清其为何成功。周会作词作曲会钢琴提琴会导演演戏,这样的金子丢哪里都会放光!这不对。很多金子终其一生黯无天日。早在N年前我在媒体上撰文说《周杰伦是一种方向》说他的音乐势不可挡,今天我们要说,周是一种“商业模式”,任何人、任何领域掌握了这种模式也势不可挡。
  这种模式首先是确立差异化、独特销售主张的定位。周在出唱片前写过很长时间传统的情歌,1998年被吴宗宪发掘在阿尔发专职写歌。如果说周是一块金子,为何从发掘到2000年底第一张专辑《Jay》问世长达三年无光呢?很显然,那时还没弄清发光点,没找准独特销售主张。周的成功定位发生在专辑上市之后,刻意强调某种风格:在音乐素材、歌唱技巧、话题进行大胆创新,一改传统情歌路线。具体做法就是,在音乐中添加各式元素,巧妙融合,将日常声音或特殊风格的音乐衔接其中。而周与方文山的组合,更是基于这一定位的需要,词曲相得益彰。

  其次周的成功是一种圈子文化推广的成功。从2001年阿尔发转给好乐迪集团,到2007年JVR成立,是台湾音乐圈子著名的博弈。从个人力量到公司力量的博弈,利益集团为周施用了最有效的“渗透法”策略:起步阶段以不停给人写歌“作嫁妆”来推广自己,当众人得其惠,周蹿红之后,又力邀著名音乐人为己写歌助阵。其间周先后给许茹芸、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张惠妹等百十位歌手写过歌。所有的商业必须“为人服务”,为同行业和市场终端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