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 浙江省 松阳县人
我与格律诗的不解之缘
我于1957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松阳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由于生不逢时,自初中毕业后,就没有上过高中,回家乡干起了农活。
晚上的时间,一些小年轻热衷于串门玩牌,我却把自己关在黑黝黝的房间里,看自己喜欢的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本题为《近体格律诗常识》的小册子,爱不释手,除了阅读之外,我还把一些关键知识抄录下来,并且学着去写格律诗。
记得我写的第一首格律诗是七律,标题是《春日偶成》。
一年一度喜逢春,
步履赏花别有情。
冬去春回万木盛,
雾消云散太空晴。
山花烂漫香益烈,
绿草芬芳姿更新。
且喜祖国春色好,
赏花当念种花人。
其时正逢“四人帮”被粉碎、各项工作拨乱反正之时,又恰逢节令上的春天,使我看到了国家的命运,也看到了个人的前途,于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由于是初创,难免有些瑕疵。
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先是当上了民办教师,后来又考上了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成了一名大学生。
在去大学报到的途中,我百感交集,于是又写了一首七律,标题是《写于赴甬求学途中,并以自勉》。
千里迢迢赴甬城,
求学哪管意缠身。
龙门初跃非顶点,
学海泛舟须用心。
正道直行学鲁迅,
悬梁刺股效苏秦。
愿得二载功成就,
轻诵欢歌上返程。
由于我们这批师范专科生是从民办教师中特招的,上级考虑到我们实际教学经验丰富,故决定减少我们的实习时间,将学制压缩到两年。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教育部门工作,先后在松阳、丽水的几所学校担任初、高中语文老师,退休前夕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行政工作。
在1990年9月至1992年8月,我又进入浙江教育学院进修了两年,并获得了大学本科毕业文凭。2017年9月,因年龄原因退休。退休前的职称是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大学副教授。
在我的大半生涯里,先后写过五十多首旧体诗,主要有五古、七绝和七律。
在格律诗中,我偏爱七言;而在七言中,我偏爱七律。我写的格律诗中,有95%属于七律。
五言诗由于句子短,表达的内容有限,我基本上没去写它。七绝只有四句,同样不适宜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而七律有八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七绝的不足。
我认为:格律诗一定要遵守格律,否则它就不叫格律诗了。在写格律诗时,该遵守的格律如七律必须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等,我会无条件地遵守。当然,格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必须与时俱进。即如格律诗中的押韵,不也经历了从《平水韵》到《中华新韵》的发展变化吗?
当诗的意境表达受到格律尤其是平仄的限制时,我主张可以适当突破一下格律的限制。在“一三五不计,二四六分明”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突破格律一下。有个别字不合辙合韵,只要不是在关键的二四六字,就没有必要去斤斤计较。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意境的营创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写的格律诗,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性质的,很少去参加什么诗词比赛,也很少在刊物上发表,在这些方面乏善可陈。唯一的一次获奖在2021年,获得了“璀璨华夏.典阅杯”全国诗词大赛的二等奖,含金量如何不得而知。至于发表,很惭愧,只在县级文联内部刊物上发了一首,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一首《春日偶成》。
我对参加各级诗词协会的兴趣不浓,也或许它们的门槛太高,不愿放下架子接纳我,所以直到如今,我连县(区)级的诗词协会都未曾加入。但并不影响我自娱自乐,并不影响我获奖。
最后谈一谈我的这首获奖的格律诗《七星寨》。七星寨是恩施大峡谷的头牌景区,到大峡谷必登七星寨。2025年9月16日,我游览了恩施大峡谷,一到七星寨,我便被它那神奇秀丽的景色震撼到了。在七星寨,令我刮目相看的景点有凌空栈道、升棺石、迎客松、一炷香等。晚上在宾馆,白天的景象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于是趁热打铁,写下了这首诗。恩施旅游回来后,恰逢诗词大赛征稿,于是就选了这一首诗参赛,没想到竟然获奖了。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诗词创作永不枯渴的源泉,我算是深深体会到了。
本次大赛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专家评审评语:
七星寨览胜,意匠经营深
——赏鉴金龙先生《七星寨》之作
金龙先生的《七星寨》一诗,以雄健笔力勾勒奇峰胜景,更将自然观照与生命哲思巧妙融合,在传统山水诗的框架中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成就了一幅动静相生、意趣盎然的山水长卷。
首联“山势崔嵬刺九霄,七星列阵献蟠桃”先声夺人,以“刺”字点睛,赋予静山以动势,将七星寨的险峻巍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献蟠桃”的妙喻,既暗合“七星”之名,更将神话意象自然化入现实景观,使冷峻山岩顿生仙家气象,可见诗人想象之奇崛。
颔联“崖悬壁峭开幽径,路转峰回享逍遥”则由宏观转入微观,通过“悬”“峭”“转”“回”四字的巧妙铺排,生动再现了登山途中险中藏幽、柳暗花明的独特体验。“享逍遥”三字更是神来之笔,将身临险境的体感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自在超脱,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相悦相得的豁达心境。
颈联“松死犹呈迎客态,棺升却梦发财腰”堪称全诗最见匠心的佳构。枯松迎客,既是对自然造化的礼赞,亦是对生命尊严的致敬;悬棺梦财,则巧妙连接古俗今愿,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完成意象的现代转译。此联对仗工巧而意蕴丰赡,传统意象被赋予全新的时代解读,显示出诗人融古通今的非凡笔力。
尾联“留得祈祷香一炷,乐享生活步步高”收束全篇,将登山览胜的体验最终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祝愿。一炷心香既承古意,步步登高又合今情,在传统祈福与现代愿景间找到完美契合,使全诗在昂扬向上的氛围中圆满收官。
统观全诗,金龙先生以如椽大笔写就七星风骨,既得山水诗之清丽,又具现代诗之思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成功实现了古典诗意的当代转化,确为游记诗中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