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历史金线,以影像铸造时代精神的“阵地”——严从华与他的“革命三部曲”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25-10-17 16:54:06
  2025年的金秋,中国电视荧屏被一部名为《阵地》的文化抗战剧点燃。这部聚焦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人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字为刃的电视剧,如燎原烈火,自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便创下收视率破3%的佳绩,被观众誉为“2025年最具文化气息的抗战剧王炸”。在围绕该剧剧情、表演和那段抗战岁月的诸多讨论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总制片人严从华。

  严从华的名字并非第一次与现象级革命历史题材巨作联系在一起。回溯十六年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一家人的命运沉浮映照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从人性的角度诠释了理想与信仰的价值,从历史的高度叙述了独立的生命个体在社会潮流中蜕变、成长、成熟的化蝶历程,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觉醒年代》如一声惊雷,横空出世,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艺术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让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变得血肉丰满,以思想启蒙的光辉深刻影响了新一代青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阵地》以独特的“文化抗战”视角,以笔为枪,以郭沫若、夏衍、田汉、陶行知、张曙为代表的百余位文化名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在文化的战场上抗击敌人,开辟了抗战题材叙事的新路径。

  这三部作品,串联起中国革命历史的金线,恰似三座里程碑,分别矗立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民族危亡的重要历史时刻。它们题材各异,风格多样,却一脉相承地承载着深沉的历史感、精湛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而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正是幕后策划人、制片人严从华。这位制片人,以坚定的家国情怀、独到的历史眼光、精准的创作把控和深沉的文化使命感,紧随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脉搏,轰然打造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革命三部曲”的高峰矩阵。

选题之道:历史金线的独到眼光

  策划人和制片人是一部戏的灵魂。相比按命题拍片、职务属性的制片人,集策划人、制片人于一身的严从华有着鲜明的“独立性”和“实干性”,从找选题、搞策划、做决策、剧本创作到团队组建都亲力亲为,独立把控。面对多变的影视市场风向,从业多年的他坚如磐石,拍了《掩不住的阳光》《洪流》《桐柏英雄》《山间铃响马帮来》和同样有影响力的英雄三部曲《杨善洲》《永远的忠诚》《大山的女儿》等几十部红色经典,被誉为“红色制片人”。正是这种与国家同呼吸,坚守文化初心的“独立性”彰显了严从华的“稀缺性”和“了不起”。

  作为策划人、制片人,严从华的核心能力在于其超凡的选题眼光。他总能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找到既能契合时代主题,又能带来新鲜叙事体验的独特切口,其背后更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观与当代性追求。严从华的眼光之所以卓越,不仅在于他找到了未被书写的“新”角度,更在于他每一次都精准地打通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通道,始终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这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

  当大多数革命历史剧还停留在敌我分明的二元对立时,2009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大胆采用了“家国同构”的叙事策略。通过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三兄妹因信仰不同而走上截然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将国家命运的宏大议题融入家庭伦理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处理不仅增强了戏剧张力,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洪流中个人选择的复杂性、亲情的牵绊与信仰的力量。严从华透露,《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创作灵感源于对两岸关系、国家统一的思考,试图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探讨“道路选择”这一根本性问题。该剧不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当代中国“道路选择”的合法性与历史必然性,为“我们何以走到今天”提供了情感和伦理的基石。

  如果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宏观层面的道路探索,那么《觉醒年代》则深入到了思想的源头。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严从华聚焦于“启蒙”二字。这部历史剧并未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符号化,而是着力刻画他们作为“人”的鲜活一面——他们的激情、彷徨、争论、友谊乃至缺点。更令人称道的是,该剧成功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青春”气息,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与青年人的热血、求知和理想主义完美结合。在一个需要重新“唤醒”理想主义的时代,《觉醒年代》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面映照初心、寻找精神偶像的镜子,从而与当下的年轻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导演设计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牺牲前回眸一笑的戏份,成为击穿无数年轻人泪点的经典镜头,这正是精准选题与情感共鸣的典型体现。

  到了《阵地》,严从华再次展现了其“避热就新”的选题智慧。在军事抗战题材已被反复书写的情况下,他敏锐地抓住了“文化抗战”这一长期被相对忽视的领域。剧集展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一大批文化精英如何以笔杆子、舞台、报刊为武器,共筑一座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这不仅填补了题材空白,更深刻阐明了文化力量在民族存亡关头不可替代的作用。《阵地》不仅是“文化抗战”的历史再现,更是直接回应了当下“文化自信”“知识分子使命”的时代命题,将历史的“文化阵地”与今天面临的“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紧密相连。严从华从不满足于复述历史教科书,而是致力于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通道,让革命题材作品以影像方式承载历史厚重,焕发时代新声。

创作之法:史诗作品的匠心锻造

  一部杰作的诞生,离不开精湛的创作执行。严从华在项目操盘上,展现出成熟的制片人方法论,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哲学”。

  他深知,重大题材创作必须依托顶尖人才,而他的用人策略远不止于“精准”,更是一种“知人善任的生态构建”。他不仅是在找最好的导演编剧,更是在为特定的历史题材和思想内核,寻找最契合的“灵魂诠释者”,从而形成“1+1>2”的创作共同体。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创作上,他独具慧眼地选择了编剧江奇涛和导演张黎。正是这次关键性的合作,江奇涛凭借该剧拿下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曾拍出《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张黎也由此在红色革命历史剧上一炮打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影视界的金牌导演地位。同样,拍摄电影严从华结识了中央文献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他们和时任安徽宣传部长曹征海一起就共同打造安徽文艺作品历史人物挖掘题材,推动了《觉醒年代》的问世。严从华支持党史学者龙平平担任这么大题材的编剧显然是非常规的,但这一决策最终成就了龙平平作为一个编剧的巅峰之作,北京市委宣传部选择张永新做导演也让他展现了在革命历史剧上的非凡才华。到了《阵地》,严从华再次展现出精准的选人眼光,选择擅长驾驭复杂历史线索的钱林森担任编剧,与极具主旋律把控力的导演高希希合作,确保了剧集的艺术品质。

  在演员选择上,严从华始终坚持“戏比天大”的原则,精心挑选既有市场号召力,又有演技实力和角色契合度的演员阵容。这种对创作团队的精妙搭配,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刻理解。

  面对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严从华团队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这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更是一种高明的“历史叙事策略”,平衡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戏剧的“感染力”。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虚构,而是为了让人物从神坛走向人间,让信仰的选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动人心魄。例如《阵地》在郭沫若、夏衍、李克农、田汉等真实历史名人之外,又通过任素宁、韩大勇等虚构人物串联起真实历史事件,既保证了历史的庄严感,又不失戏剧的精彩性,使作品既能经得起历史考证,又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从《人间正道是沧桑》让观众第一次看到电视剧还可以这样拍,到《觉醒年代》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镜头语言,再到《阵地》对桂林文化抗战运动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严从华在制作上始终秉持最高标准。这种对“史诗品格的锻造”不仅是制作上的精益求精,更是通过对时代气息、细节质感的极致追求,构建一个沉浸式历史场域,从而实现与历史人物的精神共情,奠定作品厚重的历史基调。

破圈之钥:主流价值的青春共鸣

  《人间正道是沧桑》豆瓣评分9.2,拿下中国电视剧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至今仍不断重播;《觉醒年代》豆瓣评分9.3,同样拿下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在内的中国电视剧所有奖项,成为2021年最火爆的文化符号;《阵地》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引发“文化抗战”和“阵地意识”的热议,被业界誉为抗战剧新标杆。这三部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剧集本身的独特风采和严从华的精准把控外,其强大的“破圈”效应,尤其是对全世界华人地区年轻观众的吸引,源于深刻的情感动员机制。

  严从华“革命三部曲”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个体能够感知的情感命题。无论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同胞情”“革命情”,《觉醒年代》中的“父子情”“兄弟谊”“求知欲”,还是《阵地》中的“文人风骨”“守护使命”,这些作品都着力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青春特质和情感世界,让年轻人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共情”。这些情感按钮,是触发年轻人深度共鸣的关键。

  与此同时,这些电视剧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潮流”,是因为它们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稀缺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情感慰藉。在价值多元、有时令人迷茫的时代,剧中人物对理想的纯粹坚守、对道路的义无反顾,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引力,满足了年轻人对“意义”的深层渴望。剧集将课本上的革命先驱、文化巨匠塑造为有魅力、有追求的“精神偶像”,他们的革命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在当下物质丰富的新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换言之,传播密码不仅是“与时代共振”,更是“为时代提供精神坐标”。这些作品所探讨的信仰、选择、责任、文化自信等主题,精准切中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社交媒体上,“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他们没能汇合,却都通往了繁华大道”“《觉醒年代》续集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等话题的持续发酵,正是作品生命力与时代价值的有力证明。

  使命之核:文化阵地的坚定守护

  纵观严从华的创作轨迹,从“革命三部曲”《人间正道是沧桑》《觉醒年代》《阵地》及“时代英雄三部曲”《永远的忠诚》《杨善洲》《大山的女儿》(豆瓣评分9.3),每一部剧的重大成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一位文化从业者根植内心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作为看着《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等露天电影,深受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内心对党和人民激情澎湃,可以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这代人,严从华清晰地认识到,影视作品不只是娱乐产品,更是塑造国民精神、传承文化血脉、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他的“革命三部曲”不仅是个人的艺术成就,更对中国电视剧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作品证明,高质量的主旋律作品不只是政治任务,更能带来高收视、高讨论度与高回报,吸引更多资本与人才涌入这一领域,推动创作生态的良性循环。他建立的“精准用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史诗品格追求”等方法论,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推动了整个行业制作标准的提升。从“家国同构”到“思想启蒙”再到“文化抗战”,他每部作品都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启示创作者在主旋律宏大题材下,依然可以通过独特切口与类型融合找到叙事蓝海。

  在更深层次上,严从华和他的作品,扮演了“国家记忆的铸造者”和“文化血脉的守护者”的角色。

  严从华的“革命三部曲”不仅是个人的三部曲,更是系统性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补全了“影像基石”:从思想的《觉醒年代》,到道路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再到精神的《阵地》,共同构筑了一段完整、立体且富有感染力的集体记忆。同时,这三部作品系统构建并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当代内涵。自信源于历史深处,作品通过扎实的历史叙事,让观众从民族奋斗与牺牲中自然生发出对文化底蕴与历史道路的认同;自信立于当下对话,剧中“信仰”“选择”“担当”等主题,精准切中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为“我们何以成为我们”提供历史注脚;自信展于世界舞台,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佳作,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展现出一种不逊于任何文明、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价值观体系。在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碰撞乃至冲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清晰、自信、有温度的自我叙事,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体现。

  当年艾青写的那首诗《我爱这土地》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这些歌曲的号召力不亚于百万兵团,《救亡日报》的呐喊声不亚于一个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80年前,我们的先辈文化人用文章、戏剧、诗歌、画作去对抗日本侵略者,坚守文化阵地,保护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如今面对国内外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他们开创的文化阵地还在、危险还在、奋斗还在,需要我们一代代守护。

  在《阵地》里,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底蕴和凝聚力。在国家危难时,文化大旗高高飘扬,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严从华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使命。”文化的阵地不能丢。严从华守护的,不仅是影视创作的阵地,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阵地。他的作品启示我们:文化在,则精神在;阵地在,则家园在!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