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继荣老师荣获“中港杯”全国诗词大赛-特等奖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25-10-16 12:03:59

  薛继荣,男,汉族,江苏建湖人。

  1976年至1977年,薛继荣被选派盐城地区工作队,驻滨海县通榆公社。在工作队期间,参加“文革”后高校恢复招生首届高考,1978年初,进入江苏师范学院盐城分院(现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

  1981年1月毕业后,赴建湖县钟庄中学(现建湖县第一中学)任教。

  1984年夏,薛继荣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行政领域,他先后在建湖县教育局、建湖县委组织部任职。

  1997年底调任建湖县上冈镇工作,于2002年春进入建湖县水利农机局,直至2015年2月退休。

  在半个世纪的工作和学习中,薛继荣的人生并未局限于行政工作。退休前后,他对文学十分热爱,这份雅好如同常伴的纸笔,点缀着他的生活,让他的人生在务实与诗意的交汇中更显丰满和充实。多年来,他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百余篇论文和散文。1996年,《村组干部交叉兼职》一文,被人民日报《大地》月刊收入《中国当代改革者》丛书,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近两年来,薛继荣发表了10多篇论文、文艺评论和散文,《高作老街乡思情》、《母亲河畔再聚首》、《从饭圈所想到的》、《泼墨扬精魂,诗歌寄衷情》、《丹心一片家国情》、《不辍笔耕,尽显志德才情》等在《来自大地的报告》公众号发表,并被今日头条、网易等媒体报道。同时,薛继荣对诗词赋创作热情炽热,且收获丰盈。

  从2024年五一起,创作的《礼赞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怀》、《福启新岁,笑迎祥瑞》、《五秩春秋吟》、《五一讴歌》、《致敬,水乡抗战丰碑》、《喜庆祖国“十一”华诞》等,在《来自大地的报告》公众号发表,2025年八、九月份先后参加“墨缘堂全国艺术大赛”、“翰墨轩全国诗词艺术大赛”、“墨韵杯全国诗词艺术大赛”、“书韵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扶摇阁全国艺术大赛”、“兰亭杯全国书画大赛”“澜轩杯全国书画诗词大赛”等,获13项金奖、特等奖和一等奖,被百度、抖音、搜狐、网易、今日头条等知名媒体平台宣传。2025年9月,薛继荣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本次活动获奖作品展示:

  专家评审评语:

  薛继荣老师这五首诗词以姜祝山的英雄事迹为蓝本,生动地展现了他从抗战时期到抗美援朝,再到建设家乡的传奇一生。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这五首诗词的详细评价:

  《抗战时期,惊倭乞儿》: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姜祝山在抗战时期的苦难经历和英勇表现。开篇 “少年乞儿漫流浪,穷途遇党导航向”,简洁地交代了姜祝山的悲惨身世以及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契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那个黑暗时代的灯塔作用。“身着袈裟巧装扮,侦察敌情周细详”,则展现了姜祝山的机智勇敢,他巧妙地利用袈裟作为伪装,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夜行涉河滑冰过,身薄稚嫩肩长枪”,这句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如夜行涉河、肩扛长枪等,既体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又突出了姜祝山小小年纪就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令人动容。整首诗语言质朴,但情感真挚,将一个少年抗日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放战争,虎胆连长》:此诗展现了姜祝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战功。“白山黑水赴征程,塞北南疆纵驰骋”,形象地描绘了姜祝山跟随部队转战南北的宏大场景,他的战斗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林海雪原显身手,辽沈平津威武行”,具体提到了他在林海雪原中的精彩表现以及参与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他作为一名连长的出色军事才能和果敢作风。“虎穴深入救战友,敌酋胆寒束手擒”,则进一步突出了他的侠肝义胆和英雄气概,他敢于深入虎穴,拯救战友,让敌人闻风丧胆。这首诗节奏明快,气势磅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抗美援朝,最可爱人》:该诗生动地再现了姜祝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奋战和无私奉献。“雄赳气昂跨国疆,国际主义绽光芒”,开篇便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洪川战役守阵地,勇士连队几拼光”,详细描述了姜祝山所在连队在洪川战役中坚守阵地的惨烈战斗,他们面对强大的美军,毫不退缩,顽强抵抗,几乎拼光了所有兵力,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美军被阻寸难进,山头轮炸焦土样”,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残酷程度,然而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姜祝山和他的战友们依然坚守阵地,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血溅重伤苏疗养”,则交代了姜祝山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的情况,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国家宴请,群英荟萃》:这首诗描绘了姜祝山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的场景,以及他在会上的感慨。“国家庆功荣膺煌,群英荟萃济一堂”,展现了国家对英雄模范的高度重视和隆重表彰,众多英雄豪杰汇聚一堂,共同分享这份荣誉。“伟人亲讯敬举樽,总理相拥赞老乡”,通过对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姜祝山亲切互动的描写,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英雄的关怀和尊重,也从侧面反映了姜祝山的杰出贡献。“忆念战友勇捐躯,难抑脑海过影像”,则表达了姜祝山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他深知自己的荣誉是与战友们的鲜血和生命分不开的。整首诗情感真挚,氛围庄重,让人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情怀。

  《归园梓里,永葆本色》:此诗刻画了姜祝山在退休后回到家乡,依然保持着革命本色的形象。“清北名校演讲人,省市响誉群沸腾”,体现了姜祝山的英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他成为了清北名校的演讲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挂彩伤疤映杰气,卸甲本真返乡塍”,描绘了姜祝山身上的伤疤,这些伤疤是他英勇战斗的见证,也反映了他的杰出气质。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荣誉和功绩而骄傲自满,而是选择了卸甲归田,回到家乡,保持着自己的本真。“嘱托勋章捐国家,哪计生前身后名?” 这句诗则充分展现了姜祝山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他将自己的勋章捐赠给国家,不图个人的名利,只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且将丹心昭日月,长留浩气励子孙”,表达了姜祝山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激励着子孙后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它作品鉴赏:

    

  不辍笔耕,尽显志德才情

  ——读李毓和专著的体会与启示

  薛继荣

  最近,我详尽阅读了李毓和《行走在大地上》这部散文著作,总有一种春风吻面、拂煦温馨、心悦诚服之感。本没有勇气与胆量对这部散文专著妄加置评,因为没有这个资格也缺乏文笔水准,虽近期闲来无事,偶尔随笔,却并不入流。如果随性评说作家作品,无异于班门弄斧,自讨没趣和汗颜。但是想到开卷有益,阅读过李毓和的文章之后,领悟受益不少,因而难抑心潮起伏,心田润泽,心灵洗礼,不得不宣泄一番而一吐为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跟随李毓和笔触所到之处,情不自禁地与之心有灵犀: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都盛开在心底,最美的心底常怀揣最真挚的情感,最美的情感常凝练追梦理想的笔端。

  祖国装心中,忠心耿耿报国志,《行走在大地上》予人心理共鸣。李毓和童蒙起就把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萌生心房,古今仁人志士在启导蒙稚时就成为他学习的榜样,千古名言是领航他奋进的座右铭。开国伟人毛主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从小立下解放全中国的宏图誓愿。敬爱的周总理少年风华,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李毓和对伟人英杰无比崇拜,并且学行一致,一生为实现少年壮志勤奋学习,勤恳工作。其家乡高作是革命老区,曾是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革命火种深植于这片沃土,这里的父老乡亲血管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他在《向国旗敬个礼》一文中,敞开心扉,尽情倾吐,“刚上小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她是国家的标志和民族的象征。从而有一种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在心底油然而生。”他于祖国七十华诞之际,特地去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向她庄严敬礼,并且和她同框”。正是这种由启萌教育生成的爱国情愫、报国意愿,才有他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也成就了他著作中第一篇章《乡情依旧》和第三篇章《深情感悟》,最后归结为以千古人杰范仲淹为心仪楷模,进而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传颂后世的名句心铭之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随着年龄增大,李毓和年近七秩,早把少年报国志向转化成刻骨的爱国赤诚。在他看来,年龄,是光阴送给自己的礼物,一岁年龄一岁人,一岁年龄一岁心,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外界的浮华,而是心灵的自由慰藉。不负昨日路,不亏今日景,不忧明日事,纵然岁月老去,心也要永远年轻。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有蓬勃朝气与生命活力,他出版的散文专著中,充盈中国文人气节和担当,闪耀中华美德情操和高尚。

  待人贯之善,坦诚守信扬美德,《行走在大地上》触人感奋共情。半个世纪以来,李毓和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是,立志高远,尝尽辛酸,笔耕不辍,终成水乡有名气的散文作家。这自然让人联想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联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宋诗词大家中不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范例。李毓和在直面五味杂陈的岁月里,用笔墨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这种集小作为大成的刻苦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先贤墨客的宿影。《行走在大地上》第二篇章《岁月印记》和第四篇章《游走大地》,坦露和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征程。同时警醒并激励世人,无论是求学还是做人,急于求成往往一事无成,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只是徒有虚华并不实惠。李毓和访当事人,叙真实事,抒感恩情,才有了《行走在大地上》这部散文专著问世。文品即人品,人文合一,是支撑他写出这部感人之著的源泉,使人心服与称道之处,还在于他待人以诚,处事以信,谐友以真。多年来,许多人慨叹,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但人情世故淡薄、世态炎凉了。当互联网、手机微信普及后,家族群、同学群、工作群等形形色色种类数不胜数。当我们与同学同事交往多年,退休后亦参加过一些聚会联谊活动,从中不难发现,“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同届同学聚一起读书仅有几年,毕业分别却有几十年,人品参差不齐,难免出现少数“自傲狂”、“两面人”、“长舌妇”等“害群之马”,这种人因为心理阴暗,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或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或听风就是雨、口无遮拦惯了,无中生有、无端造谣中伤别人,哪里有他(她)们,哪里就有是非,这种人的真实面目一旦被识破,结果只能招徠众人的嗤之以鼻、厌恶和唾弃。这让人联想到一件常见却不留意的事情,当养鱼人把鱼喂得再饱,它也觉得无所谓,当钓鱼人撒一点饵料,鱼就上钩被钓走了。从这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中,或许能让人领悟其中的情感和哲思。而李毓和的为人正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不事张扬,不赚取噱头,朴实内敛,善良感恩,谦逊待人。文如其人,品赏其文,坦荡而真实,谦辞而真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品是为人立业的根本,亦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勤奋伴游历,著书立说显才情,《行走在大地上》激人启迪共进。李毓和著作收入60多篇散文,篇篇蕴情,字里行间包含初心己愿。如《六月插秧忙》、《蚕姑娘“上山”啦》、《风吹稻浪秋意浓》等,家乡情浓溢于言表。《手表伴我行》、《难舍小人书》、《家有缝纫机》等文,发乎情,源于心,借物写人,借人抒情,借情表志。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从对老家日常物件写起,寓己志于这些平常“琐事、农事、家事”之中,也可看出作者遇坎坷路途而不惊,处人生低谷而不馁。人生如坡,上下都难,那有谁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的?正如一则俗语所形容的,“骏马却驼痴汉走,美妇常伴拙夫眠”。有一幅对联颇具禅意:“身似菩提心似镜,云在青天水在瓶。”人生在世,若能如菩提般澄明,似明镜般通透,任凭外界云卷云舒,内心始终守一份从容与安宁。年岁向晚,岁月沉香,退休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他拥有夕阳般的心志,把日月过成最美的风景,寄情山水,钟情人文,时常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或摇船碧波上,或吟哦水云间,或流连桃花园,徜徉在五千年风景如画、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尧舜禹甸。通过游历赋能创作素养,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他将记人、叙事、咏物、寓意、抒情散文,辑录成书,自然水到渠成。他同时向人们宣告,站在时代节点,珍惜当下,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好无限广阔的岁月,夕阳更美好,依然光辉灿烂映黄昏。

  阅读了李毓和的著作,欣赏了他陆续在《来自大地的报告》公众号、知名网站等媒体平台发表的诸多文章,观后耳目一新,心旷神怡。读他的文章,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充实,也是一种人生哲理的求实。正如巴金先生所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李毓和的为人、处事、交友以至著文,都给我们以生动诠释和典范引领:坎坷不坠凌云志,勤奋拼搏当其时。德才双馨同仁羡,著书立说意不移。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