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执笔》的官方署名中,编剧一栏依次为林某、一某和郭某,而也因此剧的爆火,主创人员被扒出真实身份。据知情人士透露,资深行业制片人、编剧石小琳女士便是《执笔》数名的第三位编剧郭某,这一消息扔出也令行业内部炸锅。为何一个台前成为幕后编剧,也成为了质疑声最强的一弹。但真实情况是其与项目方签订的原为第一顺位署名权合同,而实际播出署名却位列第三,此情况与合同约定存在差异,因而产生争议。石小琳女士也因此遭受了长达4个月之久的网爆,被污言秽语背后,更多的是被辱骂其只是个第三署名的扑街编剧。
隐形实力派为何成为行业众矢之的本事件的焦点人物石小琳,堪称业内的“隐形实力派”。尽管她有多重身份,但她深耕编剧行业十余年,文字功底深厚,叙事能力卓越,在中国刚有短剧萌芽,她便以郭某身份入行,曾参与创作多部口碑与热度俱佳的作品,更是业内公认的“爆款制造机”之一。然而,相较于其作品的光芒,其个人知名度却并未完全匹配其成就。更令人敬佩的是,她甘为人梯,曾悉心指导并成功带出了数位活跃在一线的编剧,将许多机会与光环让予后辈,自己则默默坚守于创作一线。
熟悉石小琳的同行描述其为“苦行僧”式的创作者:近十年来,她不过春节、不过生日、不过任何节假日,将所有时间与心力倾注于方寸书斋之中。据统计,其每年闭关创作的文字量惊人,平均可达200万字左右,这种近乎严苛的自律与付出,是其作品能够持续获得市场认可的重要基础。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屡出爆款、勤奋无比的编剧,却在《执笔》的署名中未能获得与其贡献和合同约定相匹配的位置,令不少人为之惋惜与不解,也让她成为了众人攻击的娱乐谈资。
小说原著作者并非自动成为影视改编编剧
此次事件也再次将一个行业常态推向公众视野:小说原著作者并非自动成为影视剧改编的编剧,小说和剧本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影视编剧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需要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涉及结构重组、情节重塑、对话提炼、戏剧冲突强化等一系列再创作过程。原著作者可能深度参与改编,也可能完全不参与。因此,署名权最终应根据实际参与创作的程度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约定来确认,而非简单依据“原著”身份。
《执笔》的署名争议,不仅关乎一位编剧个人的荣誉与权益,更触及了行业长期存在的如何公平、公正保障创作者权益的核心议题。它提醒各方,在内容为王、创意为核的影视行业,尊重每一份创作心血、恪守商业契约精神,是维护行业健康生态、激励创作者产出更多优质内容的基石。
我们期待相关方能对此事给予关注并作出合理解释,同时也呼吁行业能进一步规范署名规则,让每一位创作者的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