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商业类型片愈发注重工业化流程的今天,一位真正有判断、有格局的制片人,其作用已远不止“协调与执行”。青年制片人王羿元在即将上映的励志动作片《平凡的王者》中,交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答卷。她用系统性的制作管理和高度敏锐的叙事意识,参与构建了一部既具情感重量、又不乏市场张力的银幕作品。
从城市规划到布景管理,再到影视制片,王羿元的职业轨迹跨越了多个专业边界,但她的思维始终保有一种结构性的清晰。她本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景观建筑硕士学位,曾在HDR等国际设计机构深度参与多个大型公共文化项目,包括奥马哈有轨电车系统、亨利福特医疗园区和战略空军司令部博物馆等。在这些工作中,她锤炼了极强的系统统筹力、空间感知力与跨部门协调能力。而这套能力体系,恰恰构成了一位成熟制片人的根基。
这种跨界底色,让她在《平凡的王者》的创作中,展现出罕见的艺术与工程双向驾驭力。从剧本初读到项目落地,她不仅介入资金筹划、选角决策,还深入参与了视觉风格、叙事节奏甚至主题呈现的多项关键决策。在一位业内资深摄影指导眼中,“她不像传统意义上‘守预算’的制片,更像一个结构师,在铺设整个影片的情绪和信念地基。”
影片讲述了一位农村女孩杜鹃,在家庭与命运的夹缝中奋力挣脱,通过拳击实现自我认同与阶层跃迁的故事。这部作品表面是一场女性版的“拳击逆袭”,内里却是对性别、体制与选择权的深层关照。王羿元正是被这种内核吸引,促成了与原作者的深度合作。她的入局,最终令这部剧作获得了更大的完成度——无论是情节逻辑、人物动机,还是叙事节奏的控制。
《平凡的王者》的情感张力和叙事布局,使其自然地进入了“女性拳击电影”的传统谱系,与《百元之恋》《Million Dollar Baby》等经典作品产生了隐秘的对话。不同于《百元之恋》中“社会底层边缘人”的破罐破摔式反抗,也不同于《Million Dollar Baby》中那种对“女性突破男性世界的悲壮英雄化”,《平凡的王者》更注重一种稳健而缓慢的主体觉醒路径:主角杜鹃并不试图改变世界,但她不再任由命运摆布——她的每一拳打向的,都是生活本身。
影片在镜头语言上的创新也值得一提。全片使用大量自然光源与灰蓝基调构建环境压迫感,在拳赛片段则采用大幅手持与跟拍,模拟“喘不过气”的身体负荷。这种“情绪摄影”策略在国产动作片中仍属少见,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式拳击片视觉公式的本土再造,也展现了主创团队对影片气质的精准拿捏。
王羿元本人对“光与空间”的敏感,则直接影响了影片的场景构建与布景策略。作为一名拥有建筑项目统筹背景的制片人,她在拍摄现场表现出极高的调度能力,尤其在灯光布设与镜位规划中展现出高度的三维空间感。她熟悉如何拆解复杂流程、划分职责边界、应对突发状况,并始终保持对“创作本位”的尊重。在预算有限、时间紧张的条件下,她帮助剧组最大化释放资源,保障了影像质量与情绪表达的双重达成。
她曾主导将一个原计划在摄影棚中搭建的拳馆场景转移至一处废弃工厂,重新设计光线入射角与拍摄动线,使拳击动作与空间感产生更强的张力,也节省了三分之一的布景预算。正是这类操作,赋予了影片难得的“粗粝真实”,并有效对抗了廉价励志片常见的布景虚假感。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只是想完成一部电影,更想讲好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故事。”这是她对《平凡的王者》的承诺,也是一位创作者面对观众与现实的敬意。
《平凡的王者》最终完成的不只是一个个人奋斗的热血故事,更是一次对于女性处境、社会结构与个体价值的多维描写。而在这个过程中,王羿元无疑不仅是执行计划的人,更是赋予故事温度与方向的“隐形导演”。
如果说影片中的杜鹃终在拳台上赢得了属于她的那一回合,那么王羿元,则在她的职业舞台上,打出了属于制片人这一角色的全新定义。
作者:木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