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我相信》致信髯口:我相信京剧是人间美事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22-08-22 15:53:19

  文化传承究竟应该保持原汁原味,还是应该拥抱潮流与时尚?

  如今,将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充分拥抱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文化坚守者勇于尝试的路径。

  8月19日晚,由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南方周末联合出品的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播出第三期。在“展信人”韩雪引领下,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坐镇戏剧传承与创新主线,与有“国风美少年”之称的国际男子唱演组合INTO1队长刘宇、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共同展示传统戏曲艺术焕发的时代生机,讲述戏曲传承者与尝鲜者之间的信念传承。

  在节目前两期,主嘉宾邓亚萍致信“老球拍”、单霁翔致信“老布鞋”。无独有偶,当《我相信》展开第三期信念人生,主嘉宾“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也选择了一件贯穿了自己人生路程的物品——京剧中用于塑造各类老生角色的髯口,作为自己信念寄托。随着王珮瑜一声亲切地“髯兄”,本期信念故事也随她的自述信徐徐展开。

  京剧艺术本身是历史文化、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各种艺术的集合体,如何向更多人普及京剧知识与艺术魅力?

  王珮瑜将她最心爱的黪三髯口带到节目现场,从髯口的样式、颜色等各个方面,借一副髯口为楔子,帮助观众们更好的理解戏台上的一勾一描、一冠一靠中具体而微的戏曲文化。“所谓‘三’,是指其有三绺胡须,而‘黪’是指其颜色灰白,黪三髯口代表的就是中年老生的形象。”“瑜老板”现场开课,台下观众纷纷表示“学到了”。

  “搂髯,是明察秋毫;撩髯,是思虑万千。推髯时我慨叹,捋髯时我安闲;抖髯时,我胆战心惊;吹髯时,我怒上心头。”王珮瑜在现场展示了通过一副髯口生动诠释人物角色的深厚功底:当髯口佩戴在脸上时,许多面部表情被遮挡,这更考验京剧演员要通过跟髯口间细腻的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眉头一皱,嘴上一吹,髯须飘起,人物的怒意展露无遗;而眉头一舒,轻捋髯须,人物的春风得意又跃然眼前。

  髯口的一摘一戴,道尽王珮瑜从学戏、成角,再到成为京剧艺术传播者的信念故事:初学戏时,髯口就是她的理想。别的女孩都觉得旦角美,唯有她幻想戴上一副威风漂亮的大胡子站在舞台上。然而,当王珮瑜首次佩戴上公用髯口,她被臭得几乎忘了词。为了拥有自己的专用髯口,她立志成角,苦练功夫。四十岁时,王珮瑜在中国大剧院贴演《搜孤救孤》致敬孟小冬,她与髯口的配合早已浑然一体,亲密无间。这些年,王珮瑜在台上挥过2000多次胡子,也在台下总结了40万字的教材。她说,髯口让自己深刻的体会了京剧的乐趣,她为此乐此不疲。

  在“展信人”韩雪的邀请下,王珮瑜回顾了“誓进戏校,非老生不选”的信念缘起。巧合的是,她的戏曲路,也启自一封信。

  1991年,她参加上海戏校的统一考试,全科通过却榜上无名,只因全国专业戏校未曾有过招收女老生的先例。王珮瑜当场写下一封信,许下“喜爱京剧,我心已决,不论成败,都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京剧事业”的雄愿。正是信的字里行间饱含的强烈信念与热情,让校方感受到了年仅十三岁的王珮瑜小小身体里那破釜沉舟般的气概,京剧的世界从此向王珮瑜敞开了怀抱。

  十五六岁时,王珮瑜就被很多人称为“小冬皇”“小孟小冬”,在她看来,能与偶像相提并论,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当导演陈凯歌为电影《梅兰芳》中孟小冬一角寻找配唱时,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向导演陈凯歌极力推荐她,“如果你要找一个给孟小冬配唱,非王珮瑜莫属”。

  2018年9月8日,王珮瑜在上海中国大剧院演出《搜孤救孤》,71年前的同一天,孟小冬也在此地演出此剧成为绝唱。王珮瑜以这样一种方式致敬了自己的京剧启蒙,她的京剧信念,也在此刻和偶像共振。

  当京剧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如何让习惯了情绪直给、视觉轰炸的观众再次看见京剧之美,回到剧场,焕发新的生机?在节目中,王珮瑜回顾自己的京剧人生,学艺之苦自不用说,但个中乐趣却令她对京剧的普及工作更加憧憬。

  在京剧艺术创新和传播路上,她首先坚持对传统骨子老戏进行复排、抢救。从2011年开始,王珮瑜每年都在大量地复排骨子老戏,这已然成为她的功课。京剧依赖口传心授,老先生一个个的离开,“所以我每一年都在学习,去敲老先生的门,这个过程就是抢救,跟时间赛跑。”

  传承路上,王珮瑜也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将粉丝变成观众的路漫漫其修远,用优质的演出打动观众才是最关键的。多演,多推广,观众们看的多,懂的多,自然就会走近京剧,爱上京剧。因为她自己也正这样一路走来。

  她说,“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认同我,京剧不是苦事,不是旧事,而是人间美事。”

  戏剧传承薪火相传,王珮瑜信中厚望寄语小科班

  在京剧艺术的传播浪潮中,王珮瑜一直勇于拥抱流行时尚,让京剧跟上时代的脚步。弹幕、直播,这些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互动方式,早已出现在她的京剧“清音会”上,让这种自清末兴起的传统京剧品鉴形式深受中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

  面对展信人韩雪“互联网梗”的挑战,王珮瑜充分揣摩了网络热词背后的暗讽、自嘲等深意,以念白中的“韵白”,将“小丑竟是我自己”、“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笑不活了”等网络热“梗”一一生动演绎,热“梗”听来竟别有一番韵味,互联网语言在戏腔的情绪表达中顿时都“有了脸”。INTO1-刘宇和韩雪也都忍不住现场模仿,认真揣摩韵白中字音、声调的高低起伏与抑扬顿挫。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趣味碰撞,不仅没有消解传统的雅致与气韵,反而让观众借此看见了戏曲的兼容并蓄、戏腔的婉转与细腻,更引发了网友的文化自豪感和参与热情。

  在《我相信》第三期节目中,代代戏曲传播者的坚守和奋斗,更证明了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

  王珮瑜很早就着手培养新一代的京剧艺术继承人。由于不希望传统的派系师徒关系限制孩子们的视野,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她选择不收徒弟。她以自己的京剧教育团队“瑜音社”为基础,开设“京剧小科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起学习京剧。

  因此,本期节目的致信时刻,王珮瑜将信写给小科班的学生们,和前辈白燕升一样,她的信中,同样承载着对学生们传承京剧的殷殷厚望。

  王珮瑜在信中缅怀老师。从入学到训练,再到演出,老师的殷切期待与拳拳之心,始终成为她一路坚守前进的动力。如今,她也成为小科班学生们口中的王老师,也常常在双向镜的背后看着学生们,看着他们拉山膀、学亮相,眼里满是欣慰。“你们选择了京剧,选择了相信我。只要你们有一份好奇,京剧就会用它的智慧回报你们。“

  《我相信》不仅前所未有的聚合了新媒体、卫视、纸媒三大内容引擎,以创新思维聚焦人文综艺,更展示了中国移动咪咕坚持原创、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之源的决心与实力。作为具有创新力的省级卫视,东方卫视持续打造优质“人文”内容矩阵的尝试,显现了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与品格。南方周末也在此次综艺跨界中,延展了纸媒的深度策划能力和内容创新力。

  《我相信》于每周五20:30更新,由咪咕视频与东方卫视联合独播,并于每周六12:00,上线咪咕视频会员尊享版。信念无价,展信有期,更多信念故事亟待观众打开,值得期待。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