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纪录片的镜语转型与价值升级——评6集纪录片《先行》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20-10-20 21:15:25
  城市纪录片是纪录片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对城市的记录,就是用影像去书写人类的文明史。6集纪录片《先行》立足历史,展望未来,记录了深圳40年间,从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等五个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治理成就。作为一份宝贵的视觉档案,它实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大命题中,为“四个自信”提供了实操层面的现实注脚。

立体情境:历史再现的多维体验

  深圳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它是当代中国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这些历史事件,也理应成为影像的记录重点和叙述重点。在传统纪录片中,对历史的建构往往会采用搬演的方式,然而,《先行》却采用了一种别样的方式,编导认真发掘和梳理了大量与深圳建城史相关的资料镜头,历史照片、文献和文物,这些历史的“活证”,与来自基层创业者、决策者和权威学者的深度访谈,以及气势磅礴的实拍镜头交相辉映,创造了一种立体化的时空情境。

  影片中,诸如邓小平两次视察深圳、习仲勋调研“逃港”问题,以及深交所的成立过程等段落,均采用上述这种方法进行创作,构建出一个个深入的对话空间和立体化的信息渠道。这种创新型的影视史观,让史料与时空充分交织,使作为历史论据的影像资料,与作为论据的口述记忆相辅相成,为观众重温历史提供了多维的观察角度。在矩阵式的叙事结构中,影片宛如一部图文并貌的深圳视觉志。

  上述理念让影片呈现出新历史主义的面貌,即历史叙述的结构性元素不再源于概念或观点,而是借由人物命运、论述细节、甚至器物,投射于历史的事件片段之上,它强化了历史的可叙述性,也更加客观。这不仅是主旋律纪录片在美学形式上的突破,也标志着编导在创作观念中对公众化与多元化目标的贯彻。

多元视点:集体记忆的版图组合

  在传统格里尔逊式“画面加解说”的纪录模式中,影片通常会超越个人境遇去反映社会进程,影视创作者强烈控制着一切表达行为,丧失了与被摄对象“合作”中本应秉承的平等地位。而《先行》之所以可贵,在于它重新将叙述主体性交回到普通人手中。

  影片中,深圳的每一项成就,都借由基层创业者的视点来观察,借他们之口娓娓道来。从在珠穆朗玛峰上架设5G基站的华为工程师张永,到北大毕业的中学教师刘恋,再到珊瑚保育志愿者沈晓鸣……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这种自信铭刻于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特区是开拓者的梦工厂和拼搏舞台。人的现代化则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持久力量。通过一个个的个体记忆,影片构建了属于深圳城市发展史的集体记忆版图。这份属于全体劳动者的记忆,以改革创新的工作汗水为起点,以全民共享的生态宜居为导向。许多民生工程,如依托于1050家党群服务中心组建的党建加企服的联合服务模式,群众提议、政府买单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以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的健康服务等,实现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全面小康格局。

  当然,我们仍然应该向深圳地区的领导干部致敬,他们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上述成就得以实现的核心保障,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讲话精神的切实响应。

“示教”记录:城市建设的中国典范

  城市纪录片源远流长。从上世纪20年代的《带摄影机的人》、《柏林:大都会交响曲》,到近30年来中国层出不穷的名作,如《山水长安》、《一个人和一座城市》、《香港沧桑》、《澳门十年》等,这些影片大多强调地域空间中的文化独特性,甚至形成了“海派”、“京派”“渝派”等辨识度极高的纪录门派。这些影片拥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但其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思路,却难以被其他城市效仿。

  然而,《先行》创造了一部可以被全国所有城市借鉴学习的“示教式”纪录片。深圳建设的宝贵经验,如优胜劣汰机制、区域化产品分工模式,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对象,甚至是对现有支柱产业的定位、新兴产业扶持及未来产业布局等,为其他城市的跟进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深圳奇迹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奇迹,也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无论是引领建构具有全球影响力城市地位的“十大观念”、“五大发展理念”,还是惠及民生大计、挖掘活力、提高文明程度、增强法治建设的具体举措,均凝聚于开放创新的政治意识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它们很少受到历史保守主义或地域传统的自封束缚,更迥异于西方近代发展史中,那些基于殖民主义体系的血腥掠夺和暴力剥削。这都值得中国其他城市的管理者积极思考。

  同时,影片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如果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发挥好开放性的地域优势,打造以民生和创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性城市文化,那么其他城市是否也能同深圳一样再造辉煌?

  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代表性缩影。有人说,“当我们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当代中国的精神刻度时,深圳是最无疑义的选项之一”。深圳对于如何建设当代中国形象,贡献了诸多理念和成果。先行,不仅是示范,也是标杆。在今天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中,愿中国所有的城市,都能像深圳一样,奋力再行,勇攀高峰。

  (评论员:司达)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