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著名古琴演奏家,当代文人琴代表性人物,道门正一派传人,天台寺常悦琴社社长,印心琴院院长,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民盟四川省委文化委员会委员。
难得的三五好友相聚。待热闹散去,续上茶,朋友问:
张友,弹一曲吧。
他们知道,除了雅集和舞台演出,他不常在人前弹琴。
他早为今次的故人备好琴,微笑相应,
调整停当,众人默言以待。
指尖落下,琴音如豆,突然就跳动出来。细腻、悠远,自由。正是他不同寻常、八分钟版本的《酒狂》。
如书生手里的竹骨扇,如青衣甩出的朗朗振袖。张友的琴音文气中透出凛冽,婉转又坚决。行至山处还见水,绝顶皆平地,端的是刚柔并济、阴阳和合的风范。
学生们很爱此曲,求学之,张老师就会一本正经的回答,
先把主流版本的弹好,不要急。
不要急。这三个字简直是张友的人生行事准则。
他总是说话慢条斯理,相处也是慢热型的。
教学的时候,很看重学生们“慢”的功夫。
“现在社会浮躁,很多人来找我学琴,都说的是为了静心,减少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到了真正学习的时候,又忍不住求快。这就是在第一步,就忘了来学琴的初心了。所以我教学的时候为了守住大家学琴的初心,难免会严厉些”。生活中总是温温柔柔,说话声音也不大的张友,有点腼腆的说着这段话。
张老师有一股现代社会难得的书生气,书生爱较真,他也一样。
“我们总希望境随心转,就诸事皆顺了。心的能量越大,越能适应、改变外在的环境。而心量的累积、沉淀,需要借物以达”。
境随心转,物可练心。
琴是物,人是我。物是外,我是心。择琴练心,诚如明镜。
张友说,琴如镜,琴音不会说谎,它会很真诚的反应你的身心。
他认为,“自知之明”是一个很可贵的品质,与琴相遇二十余载,琴总是能在他迷茫或坚定时,让他看见自己的内心与生命状态。
“听琴,要懂得心门的开合。”
古往今来,琴家浩渺,琴曲如烟波。我们在听琴时,除了链接自己的身心,去包容、接纳各家之长,成为自我的补给。最重要的,还应该具备“思辨”的能力。
“思辨”是建立在相信自我判定,又不失尊重客观的基础上。好的去接收,不好的要懂得过滤。不人云亦云,也不刚愎自用。
“习琴,让自己慢下来。”
张友不提倡弹快琴,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学生甚至弹了一年都还在不断的弹着各种练习曲。
但就是这位学生,弹曲的架势已隐隐有了收放自如的气度。基本功扎实,心性上也不急躁。学生给张友写了感恩信:感恩老师让她慢下来,不仅仅是习琴,而是整个生活状态、思维方式的改变。当看到很多“速成者”松散的指法,学生尤为体会到老师的苦心。
“现在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这句话是张友对初学者的忠告。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前提,是对规矩尺度的自如掌握和充分尊重。这让笔者想到曾听一位法师讲过一段往事:
法师有两位朋友,都是习茶爱茶之人。两人在国内学习有所得后,一人决定开茶舍,一人决定去日本里千家系统学习和深造。
三年时间,开茶舍的人历经世事,求学的人严格按照里千家对初学徒的要求,做着最简单的茶事。
谁走的更远呢?法师只说,三人再见面时,开茶馆者话语不断,抱怨世事重重,而那个谦逊少言的习茶者,已隐隐有了大师风范。
古人弹琴,颇有讲究,有“十弹”“十不弹”之说。
张友认为,我们虽不及古人的生活状态,但弹琴还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感。
对琴的敬畏,应该如同对神明、对日月星辰、大山大河的敬畏一样。只要心有敬畏,形式不必太过拘泥,净手素衣,干净整洁是基本。
“操琴,要看得见门外的风景。”
笔者问张友,弹琴的真实表达与技巧,哪个更重要。
他认为,要辩证的去。
技巧是实现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但不要停在这里,忘了它只是一个手段。
就像我们去读书,无论怎样甚深义理的经典,不要忘记这些都是方法论,是钥匙。
有的人因为太急太快,没有掌握这把钥匙,
有的人又太执着这把钥匙,忘了去打开门,看见门外的风景。
中国文化精神里,有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道法自然。
春夏秋冬是自然规律的轮换,一个人看喜剧就想笑,看了悲剧就想哭,也是自然的情绪表达。
弹琴的人,通过技术去实现情绪渲染,但不止于技术,而是最终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与境界。
这就如佛戒道规,戒律使人规范,更让人自由。
规避掉不好的毛病,才能与自己的本心相遇,那才是真实的自由和智慧。
一首曲子,弹了几百几千遍,
但因为生活状态、年龄境遇、信仰的不一样,在情绪表达上都会有差异。
弹琴要晋升,就是简单、重复、不麻木的过程。
像习茶多年的大师依旧会擦干净每一个杯子,
弹琴的人,无论弹了多久,都要对简单的小曲投入真实情感,保持身心的觉知。
“琴可养志,养心归真。”
丁酉年夏,张友在学生、好友的见证下,拜入道门正一教传承。
张友相信古人所言,由琴可以悟道。中国许多古代的琴家,本身就是僧人或者道士。这些人弹琴,不仅是养情志,更是回归真实本心的一种方式。
因此,他一直没有停止对“道”的追寻。
除开琴本身的技巧打磨,他认为,一个古琴工作者,应该要回归到道文化的传统中,才能真正进入古琴、中国文化的核心领域去畅游。
这个“道”不是狭义的宗教理解,而是文化的根性。从这个角度理解,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教徒”。
遵从古礼,领受道教的传承,在张友看来并非不同宗教信仰的转化。
中国古人中不少名士,参禅学道,不仅站在宗教的角度,更是为了圆融人生的思想境界。建立一个道门传承的基础之上,仍然可以广学博闻。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乃是众采儒释道之所长,创生“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心学的核心观点,正是他通达的人生态度和宽广的心灵境界的体现。
“一床琴,无处不载道文化。”张友介绍说。
桐木为面,梓木为底的琴,称为“阴阳和合之琴”。杉木为面,梓木为底的琴,称为“纯阳之琴”。
十三个琴徽代表农历十二月,再加闰月。
五音,象五行。
古琴的三种音色。泛音、散音和实音。分别对应着天、地、人。
“好的一床琴,一定是阴阳和合,相互均衡的。要弹好琴,就要懂得与琴沟通,此消彼长之道。”
对于琴曲的理解,作为道学传承人的张友,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比如一首简单的开手小曲《仙翁操》,此曲与道家祖师陈抟有着渊源。
张友认为,就算这样简单的曲子,在弹之前,也,应该像对你喜欢的人一样去尽量了解和熟悉,不要在完全不清楚曲目背景的情况下去弹。
在他看来,不管是声乐、器乐,任何演出都是二度的创作,需要进入情景和角色中去。
所以去了解它,跟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每个人弹琴的体悟是不一样的,但各自与曲作者的对话又是真实的。
琴音不会说谎。反映着弹琴者的身心积累与沟通状态。
陈抟既然是道家祖师,如果不对中国道家文化有所了解的话,这样简单的小曲,也难弹出真意。
再如另一首小曲《秋风词》。
这首曲子通常人的理解会比较萧索、哀怨。
但在张友认为,琴志要合宜。
如果对文化没有理解,如同舞台上进入不了角色,是与曲目分离的。
但更要注意勿陷在气氛中难以抽离,他自己就曾经弹《广陵散》,数日都悲愤难平。
过犹不及、南辕北辙,都会伤情、伤志,甚至伤身。
领受道教传承,学习道家经典,张友说,
道文化的沉淀,让我们在听琴、操琴的过程中,都保持思辨的头脑,帮助我们去管理心灵的开合状态。
不要一味的“开”,什么都接纳;也不要一味的“合”,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佛教讲中道,儒家讲中庸,道家讲无为,都是一种“和合”的思想。
他说,
一个人弹出的琴音,
一定跟此人的修养、德行、心胸境界有直接的关联。
因此,择琴练心的人,
更应该注重身心的修行。
尽早的开始修行,不是说去信仰某一个宗教,
而是去尊重和接纳更多的文化特性,找到忽然建立与自我内在的沟通方法。
保持对内心的关注、觉知和补给,
然后长久的、源源不断的,从内心生出良善、慈悲、幸福与满足感。
这样的生命状态,
才能远离空虚、浮躁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