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鄂尔多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和瑰丽秀美的民族文化,始终保持着这个城市特有的青春和活力。日前,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举办的“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2018西安活动周”更是强势席卷了这座古城。活动以文艺展演、文物展览、非遗展示、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的西安市民真切感受鄂尔多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脉,并沿袭了自古代“丝绸之路”以来两地的文化交流传统,更深一步地促进了两地的全方位交流。
传统与现代碰撞 民族与世界交融
马头琴作为蒙古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不仅是牧民和民间艺人钟爱的一种乐器,更是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理所当然,马头琴交响音乐会《北疆雄风》作为本次文化交流的首场演出,为活动赢得了开门红!不少观众在演出开始前便早早来到了西安音乐厅门口排队等候,期待着一睹马头琴的风采。而中国唯一的一支以马头琴为主弦乐的交响乐团——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进行的演奏也完全没让观众们失望,乐曲遵循了“传统和创新各占一半”的原则,深沉粗犷、高亢激昂,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傍水草而居、开阔豪迈的草原风格,使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到马头琴的魅力,感受到鄂尔多斯包容而不失特色的民族精神!
多元文化造就的鄂尔多斯不仅有奔放的音乐,还有草原风情浓郁的民族舞蹈。大型民族舞剧《森吉德玛》一经上演就迅速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森吉德玛》改编自草原上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了作为蒙古人心目中“美的化身”的女主人公森吉德玛与其恋人布日古德面对现实的磨难依旧对爱情忠贞不渝、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故事。这个故事更被称为“中国的朱丽叶,草原的祝英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传递着相同的价值取向,民族与世界之间不是隔阂,反而更是相互呼应的。而在传统民族歌舞《心中的草原》的表演中,不仅结合了舞蹈、歌曲、重奏、合奏和呼麦等多种艺术体裁,还融入了极具现代感的新式歌舞,多种文化艺术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森吉德玛》
《心中的草原》
非遗尽显草原风情 民族文物展现历史文化
鄂尔多斯是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本次“薪火相传——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特色展览自然亦离不开草原风情。此次展出的鄂尔多斯非遗,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镌刻着深深的草原文化烙印。
作为草原民族,马具无疑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活用具,鄂尔多斯相比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来说,装饰华丽,用料较为考究,且制作技术更为精良。而在马头琴制作技艺现场,一位年长的非遗传承人则拉起了悠扬的马头琴。此外,达拉特烫画技艺也展现着独特的地域风格。烫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葫芦、木板、三合板、家具上熨出烙痕作画。达拉特烫画技艺以蒙元文化、黄河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为创作背景,内容多以反映蒙古族历史典故、人物、宗教和农耕生活为主。
作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现场展出的鄂尔多斯服饰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鄂尔多斯蒙古族继承了宫廷服饰文化的精髓,结合北方游牧民族、汉族等各文化的特点,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鄂尔多斯服饰艺术,可谓是蒙古族服饰艺术百花园的一枝奇葩。
为了展示国家级非遗成吉思汗祭典的特色,此次文化周活动还特别举办了,“八百年不熄的神灯——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本次展出210件展品,从元朝到清朝再到现代,囊括了金银器、青铜器、瓷器、乐器以及生活用具等各类精美器物,最隆重的可谓是精致、小巧的青铜鎏金景泰蓝器皿以及有着美好寓意的红珊瑚支撑的头戴,只在节日才会佩戴的头套,其重量越重代表越为富有、隆重。本次文物展通过展示十三世纪以来鄂尔多斯蒙古族保留的多种民俗文物,不止展现了鄂尔多斯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生动地表现了融合祭祀文化、宫廷文化后的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的多元的精神诉求。
传承蒙古文化 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
今天的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天然宝库,也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活态演绎舞台。鄂尔多斯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赵子义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加强与其他地区、民族的学习交流,促进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互通,让神秘而又厚重的鄂尔多斯文化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形式延续下去,进而探索鄂尔多斯蒙古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之路。我们始终相信,文化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无穷的生命力。“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活动”举办12年以来,传承蒙古文化已经成为根植我们内心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也将继续保持着激情与热爱将这个意义重大的活动坚持下去,一如继往的投身于这项伟大事业中,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