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2015年是个丰收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晚,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为400.5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大关。相比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离300亿票房的微小差距,今年还在12月初就已经提前完成目标。与此同时,在线票务行业也迎来了全盛时期。易观数据显示,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线上化率从年初不到40%一路飙升至目前的75.38%,其中,在线选座所占市场份额已过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个行业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票观念。
当然,这一年被改变的不仅是购票观念,在线票务行业的格局也在变化中初步定型。
比达咨询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Q1-Q3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出票量市场份额排名为:猫眼电影(50.1%)、百度糯米(11.2%)、微票儿(10.3%)(前微信电影票)、淘宝电影(9.6%)、大众点评(9.4%)、格瓦拉3.7%与时光网(2.2%)。这小一年的时间里,美团和大众点评合体,霸占了将近60%的市场份额,而BAT旗下的在线票务业务以富二代之姿入局,平均每家瓜分10%左右。
回顾一年前,各家在线票务平台围绕“比拼票价”打响了拉锯战。收获消费者后,又纷纷开始摸索电影产业的整体布局、策略、资源,尝试吞下整个电影产业链。经过这一年多的厮杀,各家在线票务平台终于从不同方向上找到了自己在行业中位置。
猫眼电影:低调的“领头羊”
翻阅这一整年比达、易观、艺恩、talkingdata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各种电影行业报告,只要涉及到在线票务领域,猫眼电影无疑都占据了第一的位子。这与其较早进入这个领域,且背靠中国最大的O2O平台不无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开创者”正在默默的培养着票务之外的硬实力。
一方面,猫眼利用大数据帮助影院招揽更多的消费者,深度挖掘主流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习惯、喜好等信息,再基于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预测和解读。猫眼巨大的市场份额为其积累了最多的观影数据,充足的数据样本也进而保障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这样一来,拥有数据最多的猫眼,通过影院为消费者提供更优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又得到了更多的数据,形成正向循环。另一方面,猫眼也开始在影片中扮演起联合发行方的角色,积蓄了许久实力的强大线下团队,成为排片的有力保障。此外,通过精细化耕作,猫眼最新版的APP中,“资讯”和“社区”功能的用户粘性也正在增强。
之前有传言美团资金链断裂,融资困难,猫眼电影极有可能因为补贴跟不上而流失用户。但随着美团和大众点评合体,没人再怀疑猫眼的票补能力。目前来看,“猫眼+大众点评”的市场第一位置稳固,即使BAT的富二代们主动开战,猫眼依靠其背后资本方持续加血,也不惧挑战。
“富二代”们:BAT投钱投资源
虽然在线票务行业仍为猫眼一家独大,但BAT的富二代们都在积极投钱投资源,试图换取更多的市场空间。为了在电影产业上形成B环,BAT的“富二代”们也确实在入局的一年多中,使劲了浑身解数。
百度糯米正在尝试帮助全国影院开拓卖品、衍生品的在线销售。除了直接将利润给到影院手中的“联名会员卡”,今年6月,百度还入股了十大院线之一的星美院线,成为首个将资本触角伸到院线的在线票务电商。
同样,腾讯的“干儿子”微票儿也正在寻求产业链上的B环。9月17日,微票儿所属公司微影时代就与诺亚财富、歌斐资产成立了20亿元规模的微影诺亚文化产业基金,主要用于电影、演出、体育等文化娱乐项目投资,以及娱乐文化产业股权投资等。可以看出,微票儿正在试图从IP开发、出品、发行、营销、票务到衍生品售卖布局完整的电影产业链闭环。
11月4日,阿里巴巴集团把淘宝电影和娱乐宝两项业务注入了阿里影业,这一布局与微影时代的脚步相似,瞄准了电影全产业链。阿里影业借此不仅可以进行影视作品的制作,同时还可以依靠淘宝电影和娱乐宝的互联网元素,进行粉丝运营、投融资、内容生产、宣传发行和院线服务等。
业内专家预测,按照中国电影市场现有的发展规模,电影票房收入很有可能在2017年超越美国。未来5到10年,中国电影将迈向更有质量、发展更快的黄金期。而在线票务领域“MBAT”的战局已相对稳固,第二阵营的选手将会陆续掉队。接下来拼的是各家的硬实力,谁能真正的服务好消费者、服务好片方、服务好院线,谁才有可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