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12月3日《功夫传奇》首演以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工人文化宫幸福大街44号的红剧场里每到晚上便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热闹来自于天创国际演艺精心锻造的大型功夫舞台剧《功夫传奇》在红剧场的日日上演,这一演就是十年,使剧目以及红剧场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和金字招牌,更成就了演艺行业的一段传奇。
“这是一座极具棱角与鼎足之气的建筑,整个形态犹如中国汉字的“鼎”,铺满全身的中国红让它更显刚健雄美。“
一座承载武术精神的红色建筑
北京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沉淀的城市,几百年的发展让这座古都散发出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态度,恰恰与《功夫传奇》这部剧的特色相吻合,可以说红剧场见证了《功夫传奇》十年来的点滴成长,更承载着主创人员及演职人员十年来的全部记忆。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剧场,由天创公司投入巨资进行改造,将剧场外观及舞台硬件等进行彻底改善,满足演出需要及带给观众更舒适的观赏体验。红剧场采用80多吨钢材搭建的四方形钢架立体外观,诠释延伸建筑的“鼎足之势”。热烈的红色与强硬的钢架形成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似柔似刚,似烈似静。建筑钢架背后装有LED线条灯,可以实现背光反射,使夜晚下的建筑更具立体感与层次感,成为黑夜中一束鲜艳的“火焰”。
“钢架造型是用来烘托武术阳刚的一面,以红色作为建筑主体颜色,彰显出激情澎湃的武术主题”剧院副院长张晓伟介绍到。据了解,红剧场的外观设计是曹晓宁主创团队专为《功夫传奇》量身精心定做而成,使红剧场更符合剧目的功夫文化艺术内涵,正是这样的用心用情,才让人一提到红剧场就想起《功夫传奇》。冰冷的建筑不再冷漠,反而充满中国功夫的禅宗智慧。
“红剧场的舞台布景基本上都是十年前的,但我们的演出却很棒“
新技术的巧用让“旧”舞台焕发活力
红剧场可容纳1040人,观众厅分为上下两厅。深15米、宽23米、高7.2米的舞台为适应演出剧情,营造更有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天创对舞台技术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升级。于今年新增加的动效、56台电脑灯与LED屏幕,将实现更加丰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为不同阶段的剧情环境营造提供有效辅助。
应用大型LED屏幕是《功夫传奇》在舞台表现上的一大突破。在应用LED之前,舞台是采用常规大灯进行视觉表现,这种热光源的展示方式不仅会耗费大量电力能源,环保性差,而且由于灯体本身散发出极高的热度,会对已经消耗大量体力的武术演员造成更大的身体负担,影响演出质量。而LED具有光线分布均匀、成像效果佳、耗电量小等优点,实现节约成本提高剧目品质的效果。目前,LED屏还没有投入实际应用当中,一旦正式投入使用,结合数虎为其制作的多媒体视频影像,灯光、演员、布景等方面的修改工作将会陆续进行,所有改版手段预计将于今年12月3日十周年演出之前全部整装到位。
动效(各种动作的声音效果)的加入为演出增添了影视剧的表现特色。天创采用现场配备动效的方式,让特效师根据演员武打动作进行音频特效配合,增加了武打效果的临场感与体验感。剑出鞘、兵器碰撞、拳拳相击等武术动作在动效的配合下更具力量感,一展武术的精、准、稳。
虽然舞台技术上有更新,但与国内其他被高科技设备“武装到牙齿”的演出相比,似乎显得比较“寒酸”,可这恰恰是这部剧最值得珍惜的部分。《功夫传奇》是一部以展现中国原生态功夫为主的剧目,虽然舞台布景基本上都是十年前的,但却保留了剧目弘扬朴素而高深的中国功夫文化本质特性。不需要华丽的服装,不需要超炫酷的360度旋转舞台,更不需要其他复杂的舞台技术手段,只需以最简单的舞台面貌呈现最本真的武术文化,便是《功夫传奇》的“巧技”所在。
改变舞台构造 增添多功能乐池
在演出伊始,特别定制的一幅少林寺习武图立体喷绘浮雕墙落下来,十六组少林武僧个个身形矫健,拆招换式,惟妙惟肖,一下子将观众的思绪引领到少林功夫的世界当中。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功夫的原汁原味,满足演出的连贯性与艺术性,红剧场在原有舞台上扩建出一个半圆形乐(音同“月”)池,具有打开、升降等功能。在剃度桥段中,老方丈与纯一小和尚站在升起的方格形建筑体上,形成一个突出的小舞台,让剃度仪式的庄严感倍增,也让远距离的观众得以更清晰的看到演出场景。
多功能乐池
深度为1.4米的乐池,不仅具有装配道具、升降等功能,还可以容纳演员。当乐池打开后,演员纵身跳入其中进行退场;当乐台向下凹陷后,演员排列从中陆续进场,有效节省了进退场时间,而巧妙的演出方式也为武术表演增添看点。
到今年12月3日,《功夫传奇》已经在红剧场成功上演十年,演员的每一次彩排、练习到正式演出的点滴都凝聚在红剧场的每个角落。十年间,《功夫传奇》没有停演一次,每天都会接待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宾,在红剧场中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