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艺术表演《阿里郎》
大型团体操排练现场
中国娱乐网讯 由于《平壤之约》是中朝双方第一次合拍电影,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前毫无经验可循,双方国情、风俗、语言、工作习惯和工作术语等都存在着极大差异,拍摄时闹出了不少笑话。
导演发明“画”语成美谈
中朝剧组总共配备了7名翻译,可总不够用,在拍摄现场各部门交流时,汉语、朝语、英语、手语全都派上了用场,两位导演甚至发明了“画”语,各自在本子上画着机位、调度路线、演员情绪等自己的理解,再相互交换并修改,直到达成一致。据影片制片人李军讲述,最有趣的是一次两个导演用“画”语商讨演员的悲伤情绪应该达到什么程度,金贤哲导演画了一张正哭泣的人脸,眼睛下画了4滴眼泪,西尔扎提则认为这场戏应该是抽泣,不该痛哭,就把4滴眼泪擦去3滴,留下了1滴。金贤哲导演一看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竖起了大拇指。这种语言后来广泛流传于剧组各部门,这件事也因此成为美谈。
六万朝鲜群众参与拍摄 “阿里郎”
《平壤之约》不仅展示了平壤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还展现了代表朝鲜文化盛典的“阿里郎”大型团体操,拍摄这一画面时,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恢宏气势,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据介绍,阿里郎表演背景板全是人工的,完整的背景板由一万八千四百名孩子组成。中方剧组觉得调动这么多人确实困难,便上报了五千人,空缺的部分打算回到中国用特技来制作。朝方制片人则认为“阿里郎”的表演是第一次允许外国人全程拍摄,不能留下遗憾,于是动员了六万人参加拍摄,光运送人员便动用了四十多台公交车,分批运送了6个小时。所有到场群众演员到达用餐时间时,自己打开背包拿出自带的午餐开始用餐,随后在领队的带领下进场安静等候,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令中方剧组深感震撼!全体演职人员共同努力,在第二天凌晨5点便圆满拍摄完成。
《平壤之约》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参展时都获得了众多片商、媒体的好评,预计在8月3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与中国观众正式见面。正如中方导演西尔扎提所承诺的那样,“一定会把朝鲜最好看的、最好听的场景与故事,最真实地展现给中国人看。”相信该片将成为中国乃至朝鲜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打开中朝电影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