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5月11日上映 王小帅:为拍它 等了14年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12-04-20 10:15:10

剧照。

许多年之后,王小帅导演面对记者,仍能想起11岁自己见识杀人逃犯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贵阳是西南边陲一个典型的“三线”小城,他们举家从上海迁徙至此,为的是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如今,那个只瞥了王小帅一眼的杀人犯被搬进了他的电影《我11》,还有了更多的故事。

“你的11岁关我什么事?”日前,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周立波放下喝干了的红酒杯,言辞激烈地抨击《我11》的片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小帅承认,这部电影确实有着浓重的自传性质,但他也念叨着要记录那个快被大众遗忘的“三线”故事。

一出生就“支援三线”

1966年,王小帅出生才几个月,就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上海来到西南的贵阳乌当区新光厂。王小帅的母亲当年28岁,是上海工厂里的技术骨干,“劝我妈妈过去,除了为国家做贡献外,还有空气好、吃得好、山清水秀等理由。当时爸爸已在上海戏剧学院有了稳定工作,但他最后还是辞掉工作做出牺牲跟着去了贵阳。”来到新光厂后,爸爸由于专业对口调到贵阳市京剧团,一周才能回一次家,于是王小帅印象中的童年就是和妈妈、妹妹生活在一起。

《我11》中男主角王憨的妈妈,王小帅最初想找《青红》里的女主角高圆圆饰演,但他实在等不到高圆圆长得像妈妈的那一天。后来找到闫妮,一方面是因为她和王小帅的妈妈长得有点像,另一方面是王小帅从闫妮身上看到不一样的气质。“大部分对她的印象是《武林外传》(电视剧版电影版)中的老板娘,但她的喜感是被环境烘托出来的,要演十一二岁孩子的母亲,她也非常合适。”

《我11》中的妈妈非常严厉,有时会体罚王憨,这让闫妮一开始有点不适应,对此王小帅表示:“那个时代的多数妈妈教育方法就是这样,加上厂里的工作很繁重,他们在陌生的大山里很少和本地人交流,又回不去上海,没法像现在的母亲那样溺爱孩子。”

与小伙伴“喝水结义”

《我11》的前半段讲述的都是王憨和伙伴们的童年生活,电影里展示了很多属于哪个年代的细节,譬如电影里无处不在的号声、白衬衫、红领巾、弹弓,他觉得这些东西不仅是自己的童年,也是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的集体记忆。剧组拍摄时原本要回到贵阳的新光厂原址取景,由于房地产开发导致场景变化很大,后来剧组在重庆万盛区找到一家废弃工厂,复制出和童年记忆差不多的场景。

谈到自己的童年,王小帅说,“那时候的工厂就是个小社会,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有家属区、学校、工厂和大山。工厂我们很少去,大部分时候就是三点一线。”生活单调乏味、却也无忧无虑。当年看电影《大浪淘沙》里有四个志同道合的兄弟,王小帅和小伙伴们也学着“喝水结义”。于是,《我11》中男主角王憨也和三个小伙伴组成了一个小团体。王憨正直老实,因为广播体操做得好被老师选为领操人;小老鼠机灵调皮;小眼镜书呆子气重;当然还有九把刀()所说的“每个故事都有的那个胖子”。刘文卿、钟国流星、楼逸昊和张珂源这四个小演员从几百名小孩中被选中,在王小帅的指导下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

都说孩子的戏份是最难拍摄的,但在王小帅看来,无论是哪个时代,十岁左右的孩子都有着共性,“他们还没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除了玩的游戏不一样,在一起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重庆的那个废弃工厂离市区很远,导演也让所有剧组成员将iPad、mp3、手机全部留在了城市。

几个月后,小演员们透出的本性就和30多年前贵阳山区里的伙伴们几乎一样,除了时不时要纠正他们口头禅,“有时候他们演得兴起,突然会来一句‘哇塞’,那个年代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这句话的。”除了孩子们当了几个月山里的野孩子,连在片中扮演男配角的乔任梁 ()都说感觉自己回到了70年代,“我在剧组一个多月没用手机,那地方也不能上网,拍完戏后我就去爬山、钓鱼,电影拍完我钓的鱼估计都有十几斤了。”[page_break]

遇见杀人犯,喜欢追赶刑车

《我11》的后半段,杀人犯的出现让故事从温馨走向了残酷。11岁那年王小帅在河边看到警察抓捕杀人逃犯,是这个情节的出处。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