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锐:观电影《建党伟业》有感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11-06-20 16:24:26

    我6月15日看了电影《建党伟业》,一出电影院就有想写点感想的冲动。我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但这次破例了,我在《建党伟业》中看到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曙光。

    说实话,这几年看到的国产商业大片的确让我内心有一丝苍凉,三大三无:大明星,大场面,大场景,无内涵,无人物,无严谨。而在《建党伟业》中虽然也遵循着商业大片的造势规则,但你看到了电影的内涵,你看到了人物,看到了电影的艺术,看到了电影人的严谨。

    《建党伟业》这样的史诗片从创作的角度讲,难度是很大的!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从哪个角度入手,从什么时间点切入,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截取哪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主题,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选择哪几个人物来重点展现,历史人物如何塑造,从哪个角度来塑造......稍一不留神,内容空泛,概论化,情节平铺直叙,人物高大全了。但以韩三平先生为主的创作班子驾驭住了。

    《建党伟业》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影片围绕了清帝退位,袁世凯复辟,国民党元老宋教仁被刺,蔡锷讨袁,《二十一条》的签订,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各思想流派,各历史人物的不同反应和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了清末朝廷的腐败,军阀纷争,社会动荡,列强欺辱,政治思潮的踊跃,学生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我们来看《建党伟业》中如何运用电影语言为它所要传递的内涵服务。我在看《建党伟业》的时候,我发现在这样一个多线条结构的史诗大片中,导演却把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相对集中的放在火车站台这个场景中,宋教仁被刺,迎接孙中山回国领导革命,蔡鄂与小凤仙惜别,群众欢送赴巴黎和谈的代表,中共一大的代表也是在火车站台准备上火车转移到嘉兴。五场之多啊!在我的脑海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事件和人物完全可以放置在不同的场景来展现吗!为什么偏偏集中在火车站台上?两个原因,一个是导演个人特殊的情感偏好,二是有寓意。尤其是第一个表现火车站台的镜头,是一个俯拍的运动镜头,画面的色彩和质感非常的美!还有蔡锷与小凤仙惜别一场,也是夜景,同样的色彩和质感!

    我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悟出了导演的意图,火车承载着历史滚滚向前,站台——历史的站台——历史的转折点,同样也是人生的转折点,有人选择了上,有人选择了离开,有人融入了滚滚洪流推动历史向前迈进!这个转折点上有人殉难,有人退缩了,这就是历史。导演的匠心之笔!

    同样,在影片中两次表现水上泛舟,一次是毛泽东站在小船上离岸,一次是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共一大在嘉兴的一条小船上召开,周迅撑着一把油布伞坐在船头,画面既唯美又有寓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共产党是依托着广大的人民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的政党,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政党,是具有广大人民基础的政党,她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这些电影语言的运用既含蓄又不造作,且具有艺术感染力!一部如此宏观的历史大片导演能不失时机,抓住一切机会含而不露的运用电影的语言表述影片的内涵,用心良苦啊!

    《建党伟业》中的历史人物有上百之众,但还是能看到人物的个性展现,如袁世凯,张勋,白话文的代表人物鼓先生,冯国璋等,大多数人物就是一两句话,人物性格轮廓就勾勒出来了。我最感遗憾的是对毛泽东的塑造淡薄了,平面了,编导是把他作为其中一条主线啊!对他的描写也在五场以上,不吝笔墨,但却没有表现他作为中国未来的领袖独特的性格特征和个人魅力,太遗憾!他当是虽然还很年轻,但他今后能成为中国的领袖人物,他与众不同政见是有了,但他独特的性格魅力,领袖才能应略显端倪。

    还有对周恩来的描写只有一场戏,太少了!他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他在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反,在该片中对袁世凯的表现在四场以上,我没细数,多了!他在该片中只是一个背景人物,为什么比重那么大?

    我最喜欢研究影片的节奏,我认为一部影片的成败,导演对节奏的把控至关重要。《建党伟业》的导演和后期剪接师显然非常注重对节奏的把握,尤其影片的前半部分有很强的节奏性,高潮戏五四运动这场节奏也出来了。我觉得最后一场戏,中共一大召开这段戏节奏没有,所以,造成最后一个镜头虽然很美,但在整部戏中有头重脚轻之感,收不住!收的份量轻了!作个比喻,就像一个巨大的氢气球却栓在一个纤细的小指头上。为什么?还是节奏的问题,最后一场戏节奏没上来!好了,这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到之处,望谅。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