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产品一个个的出现,而且一个比一个雷人。这也是当今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认为“山寨文化是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的一种必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
昨日,针对余秋雨在网络上被指责承诺为地震灾区捐款20万,却始终没有动静,其助理金克林做出回应,“余秋雨的20万捐款是通过九久读书人直接捐的,现在九久的董事长在台湾,等他回来后会和余秋雨一起联合跟媒体交代此事。”而在此前,《北京文学》杂志的编辑萧夏林曾在博客中撰文,认为余秋雨的20万捐款是虚假捐款。萧夏林称,余秋雨是骗子,还说如果捐款了就要拿出证据。(6月4日新京报)
新闻一出便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类似的“打假”事件貌似在几个月前也轰轰烈烈演过一次。那是学者李辉对“中国大师”文怀沙关于其年龄、经历、学识的“发难”。
结果引来社会各界猜测、声讨,而后,“打假”之风浩浩荡荡席卷了全国,但还是无果而终。我一直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90岁也罢,100岁也罢,只要其作品对世人有教育意义,有其文化价值所在,那就足够了。窃以为,纠结于这些陈年烂事,并不见于揭发之人有“替天行道”之功,反倒是让人觉得无理取闹,更显文化界的衰败之风。作为一个学者,若将这些耗在“揭人短”的精力和转牛角尖的精神用于学术研究,那中国文学的复兴真是指日可待了。
再回头说余秋雨被指虚假捐款的事情,其到底是否属实,要待证人九久董事长回来进一步澄清。萧夏林称之所以说余秋雨是骗子,是因为他去年时就不相信余秋雨会捐款,所以观察了一年,没有看到任何其捐款20万的报道,所以,认为余秋雨没有捐款。
这也真难为萧夏林了,为了求得一个真相竟然“蹲守”了一年,默默关注了人家一年,这种执着的精神实为难能可贵 。不过,一年的收获似乎甚微,一边义正严词地指责人家是 “骗子”,一边却又咄咄逼人要人拿出证据。这显然不合常理。人言:“谁主张谁举证”。既然你已断定人家是“骗子”了,又要人家拿出证据,这不说明你还是未能完全排除对方捐了款的可能性,这岂不是拿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萧夏林之所以花如此多的心思关注余秋雨。原来早在2003年,二人就在北京东城区法院打了一场名誉权官司,双方有过“交锋”,或许萧心中还有留有积怨。不过,只是一种揣测。
在事情真相未弄清之前(当然,也可能无果而终)。我们不便对此事发表太多意见。但是,作为文人,将太多的精力进行彼此间的“厮杀”,却是一个悲惨的文化现象。它是发展已久的文化空洞里泛起的泡沫。它不应该作为另一场 “名人打假”的盛宴,而应该成为文人的集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