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我们”变成了“他们”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09-04-29 21:59:34

  ●刘忆斯

    纵使我再怎么调整心态,《拉贝日记》的观影过程,还是让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影片中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中国人在获救后拍手欢呼的场面此起彼伏。按当时的情形,可能吗?

    魏特琳差点和拉贝上演一段“婚外恋”。对天堂里的两位“仁者”,我只能深鞠一躬,道声“抱歉”。

    琅书未成年的弟弟拾起枪来,一枪一个,两枪两个,轻而易举便结果了两名穷凶极恶的日军。得,比李向阳枪法还好。

    最离谱的还是琅书穿着日本军官服在日军眼皮底下逃出生天。拜托,您这是在拍肥皂剧吗?……

    众多失实细节的添加,让一部本来应该严肃、深刻的影片变成了一部“传奇”。

    连绵不绝的交响乐充塞耳朵,理查德·克莱德曼式的抒情钢琴几度响起,在这样浪漫、温情的音乐声中,难怪琅书这个人物从头到尾就只是为喜欢德国外交官帅哥而存在着,她似乎不是身处“炼狱”之中,大屠杀也与她无关,她拍那么多照片不是为了留下屠城血证,而只是为了讨情郎喜欢。

    如果说《南京!南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日本人视角”,那么《拉贝日记》中的“外国人视角”则不是一个,而是全部角度。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并没有让我找到一个中国人在身体力行地说“我要活”甚至连说“我想活”的都没有。要么麻木等死,要么等人拯救,一个“等”字完全把片中的中国人形象简单化了。

    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代表正义的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当然,还有代表恶的日本人,中国人除了被杀或被拯救,完全没有别的什么事了。渐渐地,我视线中的同胞,和我的关系也从我们变成了“他们”。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