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首播落幕结局很写意 看懂有点难?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09-03-26 08:41:11

  这是剧尾出现的老年孟烦了,他与年轻的炮灰团战友们“超时空”相遇

  处于风口浪尖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简称《团长》),3月5日正式开播,25日凌晨终于在江苏卫视、云南卫视率先落下首播帷幕。不过,争论并没有因为该剧大结局而终止,守至凌晨的网友给出的评价中,不仅对剧情的解读呈现多样化,对该剧的整体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开放式的结局:

  很多网友抱怨看不懂

  在全剧结束后,这最后十分钟的结尾会被人长久地讨论。或许这样的处理可以认为是编导的匠心独具,但在整个剧集高度写实的艺术风格下,在结尾安插这样“超现实”式的桥段仍显得有些突兀。

  剧情在炮灰们终获营救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这六个人的最终去向,除了故事叙述者孟烦了——他60年后仍然还在禅达,成了一个不起眼的老头。

  而当他在清晨的街上走过时,居然出现了“满城尽是炮灰团”的奇观:这里有酒店泊车小弟龙文章、霹雳舞者阿译,带着大肚子老婆散步的迷龙,街头义务出诊的社区大夫郝兽医,清洁工康丫,晨练少年豆饼,古玩店老板不辣,小保安蛇屁股,卖气球的克虏伯,还有青年恋人张立宪与小醉……

  如今这个结尾的处理方式当然可以说是大胆和前卫,也算是不落俗套,但有很多网友抱怨看不懂最后的结局。对于习惯了闭合式结局的国内观众来说,他们关心的,可能还是这些出生入死的炮灰们究竟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归宿。

  兰小龙的成功:

  “记住”远征军历史

  “这个故事的核心思想就是龙文章的一句话:‘我想让所有事情都变成原来的样子。’远征军的历史史实太惨烈了,编剧也梦想有这么个团长,带着一帮子人打胜仗,于是用了这么一个脑筋不太清楚的远征军老兵的回忆故事。”忠实的剧迷如是分析。

  很难概括兰小龙用43集的篇幅,试图传递出什么概念,也许片尾孟烦了的扮演者张译说的一席话可以进行总结:“让我们记住吧,记住一辈子。”不管这部剧的最终口碑如何,那一段埋入尘埃的远征军历史,第一次真正地引起大众的关注,仅从“记住”这个目标来说,兰小龙无疑是成功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片尾扮演老年版孟烦了的,正是一位远征军的幸存者,他当年曾是飞虎队的翻译。

  对《团长》的争论:

  真诚?还是不真诚?

  在《团长》首播大结局前,这场真诚与不真诚的争论已经露出端倪。事情起源于央视主持人徐俐的博文,作为一名忠实的“士兵迷”,《团长》在她看来很不真诚:“基本没有故事,它只是在借助几个游动的人渣在表达概念,或者是创作者自认为得意的某种深刻……我仍固执地钻牛角尖,兰编与康导真诚吗?如此排场地、佶屈聱牙地、装神弄鬼地讲几个可能不那么大不了的概念,为何有话不好好说呢。”她不是一个人在质疑,几乎四成以上的“士兵迷”对此感到同样的失望。

  “团迷”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是没有看懂《团长》的缘故:“这部电视剧不是十全十美,肯定有不足之处,但是绝对不是不真诚的,不说别的,就那么多演职人员172天在云南的那片偏僻的丛林,化着那么那么脏的妆辛苦的拍摄,演员卸妆都要两个小时,不真诚吗?世界上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精锐,也有很多这样的炮灰。尽管他们没有精锐的光芒,也许过着让人看不怎么上的日子,但是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花絮

  兰小龙客串 “长得跟鬼似的”

  在第42集中,编剧兰小龙的照片突然出现,靠这种方式在剧中客串了一把日军将领竹内联山,并且被迷龙狠狠地嘲笑了一把:“他长得太恶心了!”如此调侃自己,兰小龙本人的解释也十分幽默:“这就是竹内啊,长得跟鬼似的!”

  ■戏外

  老兵批《团长》歪曲历史

  自创剧本还原真实

  “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有不忍心继续看下去的感觉,它对驻印远征军完全是歪曲、诽谤,影响极坏!”这是中国远征军老兵黄绍甫老人给记者的邮件。言辞激烈的黄绍甫称,为了消除该片为远征军形象带来的不良影响,自己已经动手创作电影剧本,以正视听。在黄绍甫位于成都土桥西街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已经创作近两万字的电影剧本《战地绝唱》。剧本以一个名叫万强的远征军士兵为故事主线,涉及到史迪威和孙立人等著名历史人物。黄老说:“这个剧本将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远征军,包括他们的生活、装备,及英勇而残酷的战斗。”对于剧本的用途,黄绍甫表示尚未多想:“拍电影是不现实的,但我可以投稿发表出来。至少,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质疑一:把我们说成了叫花子  对《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