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感情就像选剧本 我还没找到最好的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09-03-07 10:51:14

  张静初,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姑娘,如今却成了一个迅速蹿红的电影明星。她出演的处女作《孔雀》夺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随后又拍了徐克的《七剑》、尔冬升的《门徒》等大制作影片。眼下,她的新作《红河》又即将公映。

  媒体似乎喜欢用“小章子怡”来称呼她,张静初对此并不十分反感:“章子怡很红,大家自然就会把后面的演员称作‘又一个章子怡’;如果以后我也能达到她的高度,大家也会把以后的演员比作‘又一个张静初’。”

  【新作】演智障女让我“发抖”

  [张静初在新作《红河》中与香港影星张家辉合作。片中,他们一位是终日为生活奔波、处世精明的中年男子,一位是美丽却有缺陷的越南少女,性格和身份悬殊,但相互间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历尽坎坷后发现了爱的真谛,最终在中越边境风光旖旎的小城上演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悲情之恋…… ]

  羊城晚报:有人说,你在《孔雀》之后的作品似乎都在刻意寻找一种“反差”?

  张静初:我演过某种类型的角色后就没有兴趣再演一遍了。我接的一般都是自己觉得真的演不了、一想起来就会发抖的角色,比如这次《红河》中的角色就是我比较满意的。她是一个智障,我开始的时候觉得她离我太远,但演完后那种感觉很过瘾——就是看着银幕上的自己,你会觉得不认识,非常神奇。

  羊城晚报:你怎么体验生活?

  张静初:拍摄时外景地在河口,是中越交界地,云南跟越南之间就只相隔一条桥而已,每天早上我都会跑步到桥头看越南人过关,看他们来买菜,也跟她们聊天、推车。

  羊城晚报:好几部戏里你都演母亲,作为一个未婚女性,有难度吗?

  张静初:其实我一直演的都是那种“不合格”的母亲(笑),要是让我真正去演一个好母亲,我不知道能不能演好。

  羊城晚报:你刚拍完宁瀛的新作《A面B面》,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抑郁症患者?

  张静初:是的。现代人患抑郁症应该很普遍吧,可能每个人都有抑郁心理,但是“她”是比较严重的。我对这个角色感兴趣的原因是,看似一个很荒诞的戏里面,却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在感觉快乐的人很少,因为大家都在往外看、往外找,从来不看自己已经有了什么,永远都是有了这个想那个,没车的时候就想有了车会让人快乐,有了车就会想有一艘船可能会更快乐……但是有了这些东西后,你可能更不快乐,原因是你怕失去,于是更加不快乐。

  羊城晚报:这样一个抑郁症患者,表演起来会不会很夸张?

  张静初:不会,主要是要把她的痛苦表现出来。她表面挺光鲜靓丽的,老公很有钱,好像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她内心很痛苦,总是没来由地情绪低落,对任何事都没兴趣,无望。据说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抑郁症状,但医生说症状持续三周以上就是抑郁症了。

  羊城晚报:通过这部戏,你会更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

  张静初:我一直都挺关注的,可能是跟我的家庭有关系。我父母都居住在小城市里,他们对物质没有什么要求,也不觉得物质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所以我爸爸他们只想让我拍有质量的电影,做自己想做的事,“钱无所谓”——他们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自己觉得快乐的时候比较多,所以我更希望把这种不快乐表现出来。如果我在生活里是个特别不快乐的人,那我演不了这个角色,我会承受不了。

  羊城晚报:演艺圈的是是非非不会让你不开心吗?

  张静初:一切都在你心中。如果你在意它,它就是是非;不在意的话就不是是非,很快就会过去了。所以还是要学会调整自己,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别把自己的烦恼太当回事,一切都会过去的,时间可以让一切都成为过去。我们不在了,地球还照样转——这没什么大不了。

  【家庭】明白了人生的聚散离合

  [张静初出生于福建永安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在山区长大,喜欢跟哥哥跑到山上捡石头、摘果子,像个野孩子。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后,她念导演专业分数很高,而演戏对她来说曾经只是勤工俭学的一个手段,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缺乏积极的态度。]

  羊城晚报:家乡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张静初:以前在家看到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觉得很烦。那时候很喜欢北方,四季分明,叶子会黄,冬天会飘雪,但现在回去就感觉特别好了——水还在流,山还是那么绿,觉得家乡还是那么美。想想,我离开家去北京已经有11年了。

  羊城晚报:前段时间你在博客里写到你父亲病重去世的事,那篇博文很感人……

  张静初:其实,应该是从我外婆去世开始,我就慢慢醒悟过来了——原来亲人是会离去的。以前没有这个概念,觉得亲人永远都会在身边。外婆走了,爸爸也走了,我对人生的聚散离合有了切身感受,也更珍惜亲情了。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