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不仅是台湾电影的春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08-10-08 08:39:39

在釜山看了目前台湾影市票房最高的新片《海角七号》,非常喜欢。刚从MSN台湾友人得知,该片已经突破李安创下的票房记录,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影院看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华语片基本因地域而被划为内地、香港、台湾三大阵营,回归后,港片与内地经过10年磨合的诞生了《赤壁》《投名状》《画皮》这样的高票房的大片,而台湾本土电影一直在好莱坞全球化的残酷市场环境中孤军作战、溃不成军。不得不提两个人。一是侯孝贤大师,他曾说自己是台湾本土电影的杀手,追随他而来的台湾本土电影小众化的沉闷之风盛行,导致观众对本土电影的失望与冷落;还有一位是焦雄屏老师,她不仅致力于台湾艺术片的国际推广,还帮助过王小帅、顾长卫等内地导演,她本人也在北京落户,她对台湾电影市场有一句经典名言“台湾本土电影只有两种类型最卖座,一是恐怖片,一是同志片(同性恋故事电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毫无恐怖与同志情愫的《海角七号》票房创下历史新高,使得焦老师的理论需要修正。而这次去釜山,《海角七号》得到侯孝贤的大力支持,据说侯大师把众多人脉关系给了剧组,希望该片能在国际市场有更好的收成,极力推崇这部本土电影,说这才是台湾电影的方向。这些是我在釜山把《海角七号》作为首选观摩片的主要原因。

《海角七号》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一个台湾南部的海边小镇,一群生活不是特别顺心的老中青三代人,组成了一个并不和谐的乐队,争取在日本巨星的海边演唱会前做暖场演出,从不靠谱到靠谱,从隔膜到消融,从对立到相爱。这是一个音乐爱情片的老套故事,但却被编导做成了一个大片。我觉得大片不完全是大场面,关键是有能打动大众的情感,以及能被大众认同的价值观。编导在这个现实故事上加上了一个来自日本的邮包,里面是1949年的一些情书,一个归国的日本医生写给台湾情人的,这条线给全片定了情感基调,这条附线既是全片情感灵魂又是对现实故事的一个侧面烘托,特别对人物的刻画起到关键作用。这两条线的情感高潮又在片尾水到渠成地交汇在一起,形成交响,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说,《海角七号》的观影效果非常强,简单朴实的故事,使得当时的韩国观众发出发自内心的欢笑,最后还会默默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靠导演的功力完成的。该片导演魏德胜曾经做过杨德昌《麻将》副导,他继承了杨大师对群像刻画的优良传统,把小镇上的每个人物基本都画龙点睛地写到位,形成了一个真实的气场,人物可信是催眠观众的第一要素,使得我们这些来自内地以及韩国的观众也会被这个台湾本土文化感很强的影片所打动。同时,导演对音乐等视听的把握很娴熟,使得画面语言丰富、流畅,给观众很好的视听享受,这是院线大电影的最基本的特点。虽然没有美国大片的特技,虽然没有台湾当红的大明星,但情感的饱满、视听的丰富,使得小故事成了卖座大片。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范逸臣,他不算当红年轻明星,应该也是30左右的粉红(就是没红透)尴尬阶段,导演很会保护他,使得他的表演整体感很强,也有层次。片中他的歌用得很准确。还有中孝介的那首歌也很到位并很煽情。

当然,能成为台湾最卖座的本土电影,除了艺术感染力之外,还有基于台湾本土观众情感诉求的本土文化生态的呼应。如同当年张艺谋的《英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一样,《海角七号》现在台湾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社会话题,一个能给引发台湾老中青三代人沟通和交流的文化现象。在釜山,联盟老总刘晓霖问我若把该片在内地发行估计票房会怎样,我说会不错,但肯定达不到台湾本土那样的轰动效应,因为《海角七号》有着台湾本土情怀,包括对日本文化的态度,这些微妙的社会背景,既是影片在本土成功的催化剂,又是在岛外等其他文化政治背景下的观众接受这部影片可能会形成的门槛。但我觉得,《海角七号》的导演以很强的艺术能力让影片跨越了这个门槛,起码让岛外的观众看到目前台湾人的生活态度,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海角七号》不仅仅是台湾本土电影市场的票房春药,更会成为记录台湾目前人心的最好影象化石,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如同《无间道》当年对于香港本土片的市场成功一样,《海角七号》救活了台湾电影,指出了方向,那就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质量高的大众电影。对于香港本土文化而言,《无间道》不仅是一部警匪类型片,也是民心在电影中的投影。反思内地本土高票房的大片,几乎全部是古装大片,年代最近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集结号》。内地何时能有《海角七号》这样的现实题材的高票房的艺术大片?为什么《赤壁》不可能成为香港、台湾最高票房的华语电影?很多问题,其实答案很明显,港台影市的多元开放并有序,电影观众已经走过了进影院看电影不仅是看一场杂耍的娱乐初级阶段,他们有了对于电影本身的判断与选择。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