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哈尔滨》曾经“火”了王刚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08-09-06 21:41:17

  说起《夜幕下的哈尔滨》,很多年过四旬的观众都非常熟悉,其中很多人或者曾是小说原著的忠实读者,或者曾是王刚演播版广播剧的忠实听众。而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话剧就更不计其数了,很多舞台剧的老艺术家都以曾经扮演过“王一民”为荣。当由赵宝刚执导,陆毅、周杰、李小冉主演的新版《夜幕》登陆荧屏时,面对充满了偶像气息的新剧,观众的评价自然褒贬不一,也会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当年的心境: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追捧空前繁荣起来,1982年刚刚出版了《夜幕下的哈尔滨》原著,同年就被改编成话剧、广播剧;次年,同名电视剧也跟着“横空出世”了。 

    原著

  人物参照生活原型

  问世时间:1982年

 

  《夜幕下的哈尔滨》原著作者陈玙,哈尔滨人。1954年,陈玙举家迁到钢都鞍山,2005年4月25日,他因病在鞍山逝世。在鞍山生活期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话剧的剧本创作。1960年,陈玙得到了一个机会——为在哈尔滨做过多年地下工作的鞍山市市长李维民同志整理回忆录《地下烽火》。工作完成之后,他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也就基本收集完了素材:哈一中老师、地下党员王一民的原型就是有着丰富地下斗争工作经历的李维民,“王一民”是李维民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的化名。不过,陈玙还是经过了18年的构思才动笔,从1978年起开始写作这本书,到1982年长达71万字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才得以问世,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两年内共印刷3次,发行30多万册,《哈尔滨日报》当时还曾独家连载过这部小说。

  搜集素材期间,陈玙到过哈尔滨东北抗日烈士博物馆,读过一些抗日英雄的生平传略;也去过杨靖宇壮烈牺牲的地方——蒙江密林,等等。在研究了冒死为抗联运送军火的日本反战志士伊田助男的史料后,陈玙创造出了日本青年学者玉旨一郎的独特文学形象;他描写的卢运启的独生子卢秋影,是一个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污染了灵魂的纨绔子弟,他的原型是陈玙读书时的一个同学,这是旧时代颓废青年的一种类型。此外,共青团员罗世诚,爱国知识分子柳絮影、塞上萧和爱国的工人、商贩以及汉奸特务等人物,也均有参照的真实生活原型。

  话剧

    台柱子同台创经典

  问世时间:1982年

  

  1982年,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出版发行,同年就被哈尔滨话剧院搬上舞台,算是用表演方式呈现的最早版本。当时,哈尔滨话剧院导演王志超读到《夜幕下的哈尔滨》时浮想联翩、情绪激动,因为他也是上世纪40年代的地下党员。于是,王志超立刻召集了罗克敏、高蓝、王稼祥和倪正华四位编剧,他们统一构思后分头去写。一个星期后,大家把剧本拿来,王志超把剧本串起来后,紧接着开始选演员。当时话剧院的台柱子几乎全部参演,集合了最强力量,一个月之内便排演完毕。

  当年的哈尔滨话剧院正值鼎盛时期,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夜幕下的哈尔滨》又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关于哈尔滨题材的话剧,很值得纪念。首演当日,场面十分火爆,“那时候买票得排队,一个人只许买四张,多了不卖。一些人着急看戏,不得不托人买票。”大幕拉开,栩栩如生,一百多场演出,场场爆满。一些老哈尔滨人看了以后都说“太像了”,舞台上的老演员陆连明、刘国祥、赵文欣等人的表现更是没得说。他们是哈尔滨话剧院的台柱子,是老哈尔滨人,都经历过日伪时期,对于剧中的情景也非常熟悉。而这部戏也是当年哈尔滨话剧院第一代演员同台的最后一场戏,随着老辈人纷纷故去,他们再也没能合演一部大戏,《夜幕下的哈尔滨》成了绝唱。另外,出演“王一民”和“玉旨一郎”的刘毓滨、杜雨露,如今都已成为知名的影视演员。

  广播剧

    王刚说书万人空巷

  问世时间:1982年

  

  随着小说《夜幕》的出版,王刚播讲的评书版《夜幕下的哈尔滨》也成为众人追捧的经典。说书人的人选本来是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但她觉得《夜幕》不太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后来才由辽宁电台将这部作品介绍给王刚,王刚播讲起来朗朗上口,深得青睐,1982年,有108家电台播出这部评书,听众超过3亿。

  让王刚没有想到的是,20多年后,他的这版广播剧还有大批听众在“疯狂”地追逐,还受到很多网友的力捧。很多“发烧友”干脆把王刚总共75回的广播剧做成压缩文件供网友下载,而且下载量十分惊人,高达万次。有网友表示:“虽然以前看过老版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也听过王刚为该剧所配的‘画外音’,但从没听过王刚的广播剧。下载后听了觉得很有味道,特别是王刚那特别的声音,加上广播剧的一些配乐,感觉十分新鲜!”也有一位自称90后的网友表示:“最近看了新闻,才

推荐新闻

中国艺人网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