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奋斗》无缘即将开幕的第14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剧”提名,我的内心充满了安慰。对于一贯热衷炒作的本届电视节评委会主席张纪中,我本无多少好感,但是这一次,我决定给他加分。
这是一个极度快节奏的、信息高度过剩的时代,我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变得局促,我们对时间的管理也不得不要求愈发高效。每个晚上欢欣雀跃正襟危坐守候电视机前,已绝不是我们这一代“胸怀大痣”年轻人明智的选择。所以,对于这些年仅仅有看完《亮剑》和《闯关东》的我来说,《奋斗》的所谓“热火”,这一度让我十分地纳闷和不安。
狡诈的60年代生人石康,把一个以70年代生人为原型的蹩脚故事,闭门造车,刻意地杂糅进一些所谓时尚元素,自作聪明地一通七拼八凑移山填海过后,一个伤痕累累的当代“80后的奋斗”故事,就这样无奈而羞愧地应运而生。
基于商业上的考虑,被赵宝刚和石康狼狈为奸贴上“青春励志”标签的《奋斗》,其实自始至终从头到尾压根儿就没有谁为怎样的目标去奋斗些什么,剧中几个主要人物整天都在贫,都在谈恋爱。譬如那个什么陆涛,还没毕业就在富人区租房,哪怕遇上一丁点儿挫折就撂挑子甩手不干,想买房就买房,想买车就买车,看不出有半点“奋斗”的痕迹。刚想要赶时髦奋斗奋斗几下下,天上突然就掉下来一个当财神爷的爹,一下子就往他卡上打了2000万,比许多无良的韩剧还要荒诞至少十倍,其本领为格林先生、安徒生先生之流都恐不及。而从那摇摆不定的向南、自以为是的夏琳,自我感觉良好的杨晓芸等人那里,更是无从发现我们“80后”身上,不时便能折射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作为《奋斗》的编剧,石康以他的“经验”和“聪明”,虽然对那一段“伪80后”的故事做了许多技术上的处理和修缮,但有心无力的他,显然还是不够本事去缝合两个年代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在《奋斗》中,我们不难看到,牵强附会的各种斧凿痕迹和别扭情绪,俯仰可见,比比皆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奋斗》并不曾有真正的奋斗,也不是真正“80后”的奋斗,虽然石康世故地植入了一些“80后”的生活方式,终归只是“形似而神不似”,石康那些功利的努力,依然只能与我们这一代“80后”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在剧本的经营上,石康也许是尽力了,但只能说,他离“80后”真正的生活还有太远太远。即便把陆涛之流人为地纳入“80后”之列,他们所反映的,也只能是寥若晨星有限几个“80后”的特例,而我们99%以上的“80后”,还在为一份工作、一套房子、一部车子、一段感情、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一个不可预料的前程,苦苦地挣扎着。这才是,代表了我们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的真实和生命的本质。
对于《奋斗》曾经的“热播”,我们只能摇头我国目前太缺乏优秀的电视剧了;而对于《奋斗》编剧石康先生越俎代庖的“成功”,我们便只能没奈何地长叹一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石康亵渎了80后的奋斗
来源: 中国娱乐网 日期:2008-06-06 15:10:23